|
|
|
 |
|
|
| |
| |
挥洒汗水护健康 |
| |
——记商水县魏集镇卫生院院长魏克朋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魏克朋出生于魏集镇魏屯行政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年幼时,他因饱受疾病折磨而立志要当一名为民解忧的好医生。1984年,毕业分配到卫生院工作之后,致力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现状,使广大农民享有应有的医疗、预防、保健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便成了他不懈的追求和志向。 1988年,政绩突出的魏克朋被任命担任魏集镇卫生院院长职务。当时,卫生院只有十几间土坯砖搭建的业务用房。因没有设备,一般的外伤缝合手术也开展不了,日常的诊疗工作全靠“老三样”,医院的年业务收入只有几万元,职工思想涣散、情绪低落,卫生院处于倒闭的边缘。为了让卫生院早日走出困境,他决定从职工的思想教育抓起,建立严格的会议和学习制度,引导职工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他不畏艰难、拼命工作的精神让职工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在日常工作中,他注意发挥班子成员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教育职工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为适应医院发展需要,他经常带领职工到周边运营良好的卫生院参观学习。最终,一支“技术精良、服务优质、应变迅速、运作高效”的医疗服务队伍被打造出来,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 为了满足新时期农民患者的诊疗需求,魏克朋院长在积极争取国债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又多方筹措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该院争取国债项目,建成390多平方米的病房楼;2009年,争取中央投资项目,建成960平方米的病房楼;同年,自筹资金50万元建成门诊及辅佐科室用房,硬化路面600平方米,建成了配备有空调、彩电、专用输液椅的门诊输液大厅。后来,该院又相继建成水冲式厕所,在病房配备不锈钢病床、不锈钢床头柜和绿色医用床垫等。环境的极大改善,带动了业务收入的逐年提高。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该院还积极增添设备,先后投资购买了B超、200毫安双床双管X光机、心电图机、电视透视仪、脑电地形图检查仪、血球分析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按照要求,卫生院达标完成了“四室建设”。如今的魏集镇卫生院已经步入正轨并得到了长足发展。2007年,该院业务收入达到150万元;2008年,全年实现业务收入300万元;2009年,业务收入达360万元。 “一切为患者着想,心里面就应该时刻装着患者,在诊疗细节上体贴、关心患者。”魏克朋不仅是这样说的,实际工作中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以患者为中心”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围绕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开展了一系列便民活动,例如,对急危重症患者开设导医用药通道,简化手续;对因故不能来卫生院的军烈属、困难户、离退休干部,登门诊治,免收出诊费;农忙时节,亲自带领医疗小分队下乡义诊,送医送药到田间地头;坚持为特困户、五保户减免药费、诊疗费,为急危重症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诸多便民服务的开展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在提高卫生院社会声誉的同时,也调动了广大职工的服务热情。 在开展便民服务的同时,魏院长带领医院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卫生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相继制订了《文明行医规定》《医务人员文明服务用语》和《行政人员廉洁办公制度》。同时,他带领大家积极开展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促使职工增强了医德观念和视患者如亲人的责任意识,真正把“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落到实处。 为实现科教兴院战略,魏克朋坚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3~5名德才兼备的职工到省、市、县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交流,加强职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通过学、传、帮、带,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魏克朋在挥洒汗水的同时,也收获着丰收的喜悦。1993年,他当选商水县第三届政协委员;1994年,被商水县组织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年起,连续10年荣获市、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荣获“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称号。他所带领的医院先后荣获商水县“文明单位”称号和河南省爱卫会“卫生先进单位”称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