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延津县榆林乡卫生院院长张振胜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张松林

“每一名从医者都应该知道,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求从业者有高超的技术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更要求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颗真诚的爱心。”延津县榆林乡卫生院院长张振胜从医20余年以来,始终都这样要求自己,用一腔热情和爱心谱写着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的爱心之歌。 爱心融入工作 张振胜在农村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患者受疾病折磨的痛苦表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4年,他中专毕业被分配到榆林乡卫生院。 从走上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他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榆林乡这片热土,为广大农民的健康奉献自己的青春。 由于勤奋好学,他工作后不久便熟练掌握了精神科临床操作技能,并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成为患者信赖的好医生。为了提高医技水平,他争取机会到上级医院深造学习,26岁就成为卫生院业务骨干。他常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医务工作者,半点马虎不得。” 张振胜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1997年他被任命为卫生院副院长,2000年担任卫生院院长。当时,榆林乡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都很差,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就医需求。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他千方百计,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修缮病房、手术室,购置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急需的医疗设备,并购买了微型救护车,初步提升了卫生院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卫生院改革初期,张振胜舍小家顾大家,吃住在卫生院。他不分昼夜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在抗击非典战役最艰苦的60余个日夜里,张振胜一直坚守在战斗的第一线,并因劳累过度引发咽炎,从此落下病根。有人曾不理解地问他为什么这么拼命地干,张振胜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危急时刻,共产党员必须冲在前、干在先。” 在卫生院管理和医疗技术提高上,张振胜坚持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目标管理,并与人性化服务相结合,积极与多家二甲、三甲医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遇到重大手术,邀请合作医院的专家来主刀手术。这种“借脑”发展,使卫生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爱心回馈社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张振胜的带领下,现在的榆林乡卫生院已成为延津县服务能力最强的乡镇卫生院。现在该卫生院占地面积7484.5平方米、病床100张,更新B超机、300毫安大型X光机、全自动心电图机、高频电刀等医疗设备10余台件,透视、彩色多普勒、检验、动态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等医技检查全部开展。卫生院还开设内、外、妇、儿、精神等多个科室,可开展剖宫产、子宫肌瘤切除、胃穿孔修补等手术,年业务收入近300万元。 随着卫生院的日益发展壮大,张振胜又着手制订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重症患者免费接送、手术患者免费就餐、贫困患者在新农合报销前先行减免等,用爱心回馈广大农民的支持与信任。在汶川大地震后,看着苦难中的四川同胞,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向上级领导请缨赴灾区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为充分表达对灾区的人民的真挚爱心,他积极组织职工向灾区捐款捐物,并带头捐款200元,职工纷纷响应,共计捐款2000余元。 作为院长,张振胜始终坚持严于律已、热心为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对待患者、职工及职工家属胜似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