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同情心,医患和谐的基础 |
| |
——三论张褒佳精神 □胡晓军 张褒佳是一个让患者忘不掉的医生。正在出勤的出租车司机,在听说老主任去世后,二话不说就撂下了手中的活儿,赶到追悼会现场敬献花圈。要知道,他只是在20多年前接受了张褒佳的一次治疗。医患之间缘何能建立起这样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老患者张全龙说得好:“他和你推心置腹,他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我们在他面前都是无拘无束的。” 用什么药,他要和患者商量;手法重不重,他要问患者的感受;治疗情况如何,他要时刻征询患者的意见。经过这样一番推心置腹,每位患者都得到了深深的尊重,医患之间也建立了一种胜似朋友或是兄弟姐妹般的情感。这样的推心置腹,就源自医学与生命学科发展过程中,不能或缺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医学进步的基础。医学发端于人类对抗疾病的需要,其诞生之初,要体味痛苦的源头,感同身受对抗疾病、恢复健康的全过程。最初,神农氏要通过遍尝百草寻求解除人们痛苦的良方;作为皮肤医学最早的一批探路人,张褒佳也是这么做的,他如饥似渴地了解新知识,观察新疾病,不断以身试药,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治病的思路。很难想象,没有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没有一种对客观现实与病人情感的尊重,我们传统中医药思想中辨证论治的精髓能够实现?! 同情心是医患和谐的基础。看到病人太多,担心他们挂不上号,宁可自己晚几个小时下班;有病人找到家里,从不推托和敷衍了事,半夜三更还要起床看病……张褒佳做的,看起来简单,却让病人心情舒畅,心理上有了依靠。试想一下,医患之间建立了这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怎会再讳疾忌医,再相互猜忌?! 同情心本质上是一种人格的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感觉。这样一种情感,工作与生活中需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样需要。各种职业之间、各种社会身份之间的人们,如果缺乏了相互的尊重与信任,很难想象,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保证,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保证?!医者的同情心深深打动了患者,就激发了他们同样的情感,从而营造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需要的良好氛围,生命由此变得灿烂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