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西峡模式的关键点 |
|
——西峡县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探索 本报记者 吴玉玺 王 平 编者按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开始提倡探索乡村一体化管理。1999年1月,河南省卫生厅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不断完善并巩固乡村卫生组织,积极稳妥地发展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自此,河南开始大规模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一些地方的一体化管理还未成型便已夭折,有些地方推行了几年之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困难便不了了之,让村卫生所重新回到个体时代。然而,南阳市西峡县的乡村一体化管理,从1999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被称为“西峡模式”。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基层卫生,加大了对基层卫生的投资力度,全国正在推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河南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更是亮点频现,这一大背景下,对农村卫生实行一体化管理,成为必然趋势。南阳市西峡县的乡村一体化管理,自实施之初就一直做得是有声有色,被称为“西峡模式”。西峡模式到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记者走进西峡,发现了其中的多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 政府重视的带动效应 走进西峡,与在别处不一样的感受是,不管是县城还是乡村,都没有一家个体诊所,更没有黑诊所,街上连药店都很少见。 “我们用不着打击黑诊所,打击非法行医,因为我们的乡村一体化管理已经消除了这一现象。”西峡县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然而,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在施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之前,该县的个体诊所林立,黑诊所也很常见。他告诉记者:“西峡能有今天的局面,是很不容易的。没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乡村一体化管理是很难实现的,甚至根本就实现不了。” 乡村一体化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是:长期的自然竞争,使村医们形成了“同行是冤家”的状态,如何才能促使“冤家”变成同事?乡村一体化管理也就是村卫生所实现了集体化,集体化村卫生所的用地、房屋该如何协调?其产权又该如何界定?村医技术水平有高低,劳动报酬该如何进行分配?村医从个人变成了“集体人”,其养老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每一个问题,似乎都不是很大,但是又都很难解决。很多地方的失败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西峡县的做法是,把农村卫生工作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让全社会都参与,让各部门联动配合,共同支持这项工作。有了县四大班子的支持与推动,有了各乡(镇)长、各卫生院长、各村委负责人的支持,很多问题都变得不是问题,一切工作都变得容易多了。西峡县卫生局局长刘亚欣说:“极少有地方像我们县这样重视这项工作的。” 刘亚欣同时还向各记者透露了这么一个情况: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前后,该县组织了由卫生、公安、工商等部门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对全县18个乡(镇)的医疗市场进行了清查,对无证行医、游医药贩、兽医医人以及不服从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进行了严肃查处和重点打击,为一体化管理的健康持久运行扫清了障碍,提供了保障。 关键点二 合理的人事分配制度 分配问题是个大问题,很多地方的集体化村卫生室,就是因为分配不公或者不均,最终造成了“解体”。而造成分配矛盾的原因,是村集体卫生室各个岗位的权责不清问题。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规范各项工作,避免分配矛盾的出现。 (下转第二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