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优秀卫生院院长
   第4版:专版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1版:要闻
 下一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关于召开“全国中医药诊治骨坏死疾病新技术培训班”的通知
医道为大的无悔人生
佳而褒之 传之弥坚
河南“三个到位”确保省会夏季食品安全
河南高考期间未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推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活动
洛宁县中医院学分制管理打造“业务发动机”
河南二十个县将成农村儿童大病医保试点县六大疾病报销比例达七成
卫生部督导评估河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河南省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1
11 1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医道为大的无悔人生
 


—— 追记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张褒佳
本报记者 胡晓军 赵 炜 杨力勇 通讯员 王建明

张褒佳在细心为患者看病


  6月5日的郑州殡仪馆,近600人不约而同,为一个好人、一名好医生——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老主任张褒佳作最后的送行。
  张褒佳的30多名弟子来了,看着恩师的遗像,他们长跪不起;
  几百里外的老病号来了,皮肤学界的名专家们来了,共事50多年的同事们来了……
  他们为表达对一颗平凡而崇高的心灵的敬意而来。
  55年,张褒佳同志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竞逐在皮肤病防治的最高峰,填补了河南皮肤病防治事业的多项空白;55年,他痴情于解除皮肤病病人的痛苦,“衣带渐宽终不悔”,以自己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树立了一名老党员、老专家的光辉形象。
  “和谐谦恭,专心致志,淡泊宁静”,张褒佳的一生,在淡泊中散发爱的火热和光明,在专注中写就医患交融篇章,塑造了大医典范。
一方天地间,医道遍所寄
  时刻有吊唁的人群,到处是挽联的哀思。
  张褒佳去世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见上心目中的好医生最后一面。
  10年前被张褒佳医治好的一个老病号赶来了。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马路上的法国梧桐几经秋风吹打,一片清冷萧索。当时的他,为着看似普通的荨麻疹而胆颤心惊。
  就是这样普通的荨麻疹,经过几次发作,一天内突然恶化,全身的风团连成了一片,奇痒难忍。他呼吸困难,躺在床上痛苦不堪。
  家人想到了张褒佳。听人说,张褒佳治疗皮肤疑难杂症药到病除。他们想方设法得到了张褒佳的家庭地址。老先生已经70多岁了,他们原本不想打扰,可是病情凶险,到了凌晨4点,实在熬不过去了。不敢打电话,拦了辆出租车,他们忐忑不安地往张褒佳家里赶。敲门的那一刻,他们特意看了看手表——凌晨5点多了。门应声而开,张褒佳的爱人畅阿姨出现在门口。畅阿姨倒好了水,叫醒了张褒佳。
  他们哪里知道,换作盛年时分,张褒佳凌晨5点已经起床读书了。但是年龄不饶人,加之积劳成疾,张褒佳落下了心脏病,几十年的萎缩性胃炎也变得难以忍受,而这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睡眠。令他们感动的是,张褒佳几乎在5分钟内就变得精神矍铄,和气地让他们坐下,慢慢褪下病人的衣服,并从上到下用手按压病变的风团,详细询问发病情况。
  最终的诊断让他们出了一身冷汗,这是风团反复发作引起的慢性荨麻疹,其中伴随的喉头水肿还会危及生命!张褒佳急忙安排了急诊用药,帮他们联系了病房。1个月后,病人痊愈了。10年间,他一有问题就向张褒佳请教,张褒佳每次都耐心地指导。
  55年了,张褒佳自己也记不清在家里看了多少个病人。看病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富贵贫贱,这是张褒佳1955年来到郑州市中心医院后,给自己立下的规矩。
  很多年来,郑州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门诊都门庭若市。每天清晨四五点,就有病人排队挂号,那么多的人各自搬着一个小板凳等着,成为一大“景观”。专家号按规定有一定的名额限制,张褒佳却常常叮嘱挂号处工作人员说,“病人来趟医院不容易,我下班晚点没什么,但一定要让来的人都挂上号”。对于农村病人,他更是特别照顾,认为他们从外地赶来,路途遥远且多有不便,心情肯定更加着急。于是,张褒佳每天的上、下午门诊都至少延后一两个小时,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为止。
  为了让更多的人看上病,张褒佳的“舞台”还从院内移到了上班路上、家里。那时,人们经常能在路边或者菜市场,看到张褒佳全然不顾1200度的高度近视,认真地在一个小纸片上记东西——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又在给大家看病了,而这些小纸片正是他不离身的处方。即使在这样的场合,张褒佳也极度认真,望闻问切,仔细开好处方,让病人拿着处方到药房买药。
  常常有人突然发病,病情严重,在午休甚至半夜跑来敲门,张褒佳总是来者不拒,一概认真诊治。最初,小女儿张琳看着爸爸胃病缠身,休息保证不了,很是心疼,在病人敲门的时候就推说他“已经休息了”。张褒佳知道后把家人叫到一起,语重心长地说,病人来家里看病,一定是急病、急事,来之前肯定犹豫了很久,无奈才到家里,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一定要让他们进来。
  自此,家中就成为张褒佳看病的一个常规“舞台”,他中午看、节假日看,甚至半夜三更也会披衣起来诊治病人。渐渐地,张褒佳的家庭住址成了一个半公开的“秘密”。  
         (下转第二版)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