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吃茄子到生吃泥鳅,各种养生说法千奇百怪,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
全民追捧养生 专家堪比明星 图书电视争先恐后,合力掀起养生热潮 有网友说,现在是养生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你不懂得食物颜色搭配,不知道足三里穴位在哪,没听说过阴阳五行,那你肯定是不看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不上网的非现代人,属于“稀有动物”。 在图书销售榜上,养生类图书已连续几年占据前十名的多个席位。最近,《求医不如求己》、《手到病自除》、《从头到脚说健康》等均出系列版本,销售依然火爆。据了解,养生类图书已出版上万种。 养生类电视节目也很红火,央视、北京、天津、深圳、山东、湖南、辽宁、广东、陕西等电视台均有养生栏目,有的台甚至在好几个频道都播出。就连娱乐为主的湖南卫视也开辟了“百科全说”,邀请著名人士谈养生。 在电视上露过脸的专家身价倍增,每天预约挂号的电话不断,他们开始忙出书、忙访谈、忙讲座,其曝光率堪比明星。记者试图预约《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作者武国忠的出诊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挂号费是500元。记者又打电话预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作者张悟本的出诊号,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不着急,可以挂2000元的号,但是已排到9月份;如果想快点看的话,可以办理1.2万元的会员卡,享受1年的会员服务,并且过两天就能看上。 怪论频频现身 众人不知信谁 专家观点互相“打架”,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 这些养生书籍说了什么?真的都有效吗?这些作者真的都是中医吗?记者细细研读了几本较红火的书籍,分别是《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不生病的智慧》、《这样吃最健康》(台湾作者)、《病从寒中来》(日本作者),把几个说法进行了一番比较—— 早餐应不应该吃?大部分养生书籍都认为必须吃早饭,而且一定要吃得丰富些;《病从寒中来》却认为勉强吃下早餐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还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呕吐等。 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多吃?《病从寒中来》认为生蔬菜有让身体变冷的作用,所以不要多吃,如果吃的话要放上能使体温上升的盐加以中和;《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认为多吃些生拌菜一类的素食,可以把肝火降下来,让身体达到一个平衡;《这样吃最健康》认为蔬果属碱性食物,可多吃。 大蒜可不可以多吃?《不生病的智慧》认为,大蒜能治很多医院治不了的病;《这样吃最健康》认为大蒜是惰性食物,会使我们经常生病。 …… 在各种养生书里,说法千奇百怪,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有些方子列出了一些前提条件,有些方子则没有;有些说法提供了一些依据,有些则找不到。很多老百姓看了之后很迷惑,不知道究竟该相信谁。 权威专家评论了一些书中提的养生方法:《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介绍了吃生泥鳅的食疗功效,作者说她买了几条生泥鳅,去头和内脏,用清水洗干净后剁碎后吃下。吃完后体质变好了,从病病歪歪变得有力量。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高思华教授指出,中医确实把泥鳅作为一味药,有保肝、活血的作用,但应该做熟了再吃或经过炮制后使用。泥鳅生长在淡水下的淤泥之中,现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生吃泥鳅难免把诸多致病微生物及有害物质吃下去,搞不好不仅治不好病,反而容易吃出新的疾病来。 百姓追求速成 媒体追求娱乐 商业炒作误导公众,专家身份让人怀疑 什么是养生?国医大师张灿玾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将其融入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不能专门为了养生而养生。换句话说,既是“无养生”,又是“随处养生”,这主要体现在一种生活态度与习惯上。也就是说,养生方法是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并没有一种单纯的方子或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 然而,这种符合医学规律的养生观念并不易被人接受。在北京一家媒体工作的姜女士,近日向亲戚朋友索求一种最简明的养生方法,她要求这种方法必须在两分钟内让她学会如何养生。如今,捷径养生法或速成养生法,在“80后”的年轻人中相当流行,他们希望有一种毫不费力、一劳永逸的养生方法。 于是,为了迎合这种心理需求,各类养生书籍、讲座如雨后春笋。老百姓的狂热、媒体的追捧、出版社的趋利,让养生热逐渐走向商业化。 高思华认为,大家愈来愈重视健康的维护,愈来愈重视疾病的预防,这是非常好的趋势;媒体推行健康讲座,满足百姓需求,更是做了好事。中医在养生防病维护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许多的方法,应该加以推广。但他呼吁,一定要让有水平、有资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专家来做中医的科普工作,大众不具备鉴别某些知识真伪的能力,这就需要电视台、出版社等大众媒体把好关。相关部门应建立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和讲座内容及出版内容的审查机制,为大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普知识,以免误导百姓。 (摘自《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