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用青春和智慧守护生命之树 |
|
——记泌阳县春水镇卫生院院长曹绍兰 本报记者 丁宏伟 通讯员 黎 明 是这样一组数字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业务收入从年均不到1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300万元;原固定资产不足20万元,现在发展到300余万元,职工福利得到可靠保障。卫生院连年被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市质量考核连续3年第一名。院长曹绍兰从1993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一组看似枯燥的数字,却包含着泌阳县春水镇卫生院一段非凡的发展历程。面对医疗卫生市场急剧激烈的竞争和改革的压力,一个地处偏僻乡村的卫生院,要在高起点腾飞,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春水镇地处泌阳县城东北43千米处,包括19个行政村、142个自然村、249个村民组,共计4余万人。这里地势崎岖,交通不便。 成功者,起步多艰难。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泌阳县春水镇卫生院经历了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展历程。 1993年,曹绍兰在职工的信任与期盼中就任院长。回忆当年情形,曹绍兰说,当时医院病房简陋,虫蝇乱飞,全院唯有一台50毫安的X光机也经常不能正常工作,并且外债近20万元。由于资金运转不灵,职工生活不能保障,很多职工闹情绪,有的外出打工,有的改行做生意,医院门前异常冷清。医院要发展,职工要吃饭,摆在曹绍兰院长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面对卫生院陈设破烂不堪、缺医少医的局面,开展工作举步维艰,勇于拼搏的她由此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经过多方筹资,甚至变卖自己的家产,她从改善医院基础设施开始,并逐渐改造门诊大楼、病房大楼,改善手术室条件,并配备呼吸麻醉机、心电监护仪、B超机、彩超机等先进仪器;其次,进一步提升了医院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抢救了大量危重患者,医疗覆盖面辐射周边4个乡镇,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彰。 曹绍兰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亲眼目睹了家乡由于医疗条件差,导致患者因病痛折磨而得不到救治的现状,她发誓要作一名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1988年秋的一个雨夜,不满两岁的女儿躺在她的怀里甜甜地入睡。这时,一位心血管病患者在家人的护送下,踏着泥泞的山路,从几十里外的山村来到春水卫生院。病情十分危重!值班医生一边抢救患者,一边让同事通知曹绍兰。一边是睡得香甜的不满周岁的女儿,一边是生命垂危的患者,怎么办?曹绍兰来不及多想,把女儿用被子围在床的中间,和同事一起冲进了瑟瑟的秋雨里,直奔卫生院。当时,曹绍兰看到病人生命垂危,呼吸衰竭,心率只有十几次,马上给患者吸氧、心脏按压……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此时天色微亮,雨也逐渐小了下来。 当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开门一看,可爱的女儿不知什么时候滚到床底下睡着了,眼角还有几道泪痕。曹绍兰抱着乖巧的小女儿,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但令她欣慰的是,自己挽救了一名患者宝贵的生命。想到这里,所有疲惫、委屈和辛酸一扫而光。 曹绍兰担任院长以后,让她最牵挂的是如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她积极与上级医院联系,定期邀请专家到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以寻求技术支持。在人才培养上,她每年派出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并定期邀请专家来院指导。在人文关怀上,她用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视患者如亲人,遇到条件困难的患者,按政策减免医药费,有时自己掏钱为患者看病。她的同事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该镇薛楼村委西下曹村组有一位叫王宗华的患者,因冠心病反复发作经常住院,长期住院使得家庭经济拮据,几次想放弃治疗。曹绍兰知道情况后,给他减免医药费,不时为他送来衣物、棉被,并送来患者喜欢的可口饭菜,有时还为他掏钱治病,使王宗华非常感动,逢人就夸:“曹院长真是个好人,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这就是春水镇卫生院院长曹绍兰,30余年从医路,她用热情的汗水浇灌着所热爱的这一方热土,用智慧守护着生命之树,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无悔的青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