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娜
睡眠,作为人体修复与能量储备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情绪状态与日间效率。正常成年人的睡眠包含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阶段。 NREM睡眠:分为浅睡眠、深睡眠两个阶段。深睡眠是身体修复的核心时段,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修复细胞损伤、增强免疫力。若深睡眠不足,次日易感到疲惫乏力。 REM睡眠:主要与大脑整理记忆、调节情绪相关。若REM睡眠缺失,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情绪焦虑。 居家睡眠调整,从“环境”到“习惯”的全方位优化。 打造“睡眠友好型”居家环境 环境是影响睡眠的“第一要素”,温度、光线、声音、床品四大维度需要重点调整。 温度 0摄氏度~24摄氏度是“黄金区间”,人体入睡时核心体温会下降0.5摄氏度~1摄氏度,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体温调节。夏季使用空调时,建议将温度设定在24摄氏度左右;冬季控制在20摄氏度~22摄氏度,避免因燥热或寒冷频繁醒来。 光线 用“暗环境”触发睡眠信号,光线会抑制褪黑素(调节睡眠的关键激素)分泌,尤其是蓝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屏幕发出);建议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或开启“夜间模式”;卧室使用遮光率≥90%的窗帘,避免清晨光线过早干扰睡眠。 声音 营造“低干扰”声场,理想的睡眠环境,噪声应低于30分贝;若居家环境嘈杂(如临街、邻居噪声),可使用白噪音机(如模拟雨声、海浪声),通过均匀的背景音掩盖噪声。 床品 床垫、枕头、被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睡眠舒适度。床垫建议选择软硬适中的款式(平躺时腰部能贴合床垫,侧卧时脊柱保持直线);枕头高度以“支撑颈椎自然曲度”为宜(一般成人8厘米~12厘米,侧卧时可适当调高,避免颈部侧弯);被子选择轻盈、透气的材质(如羽绒等),避免被子因厚重而压迫胸部,影响呼吸。 养成“助眠型”日常习惯 除了环境调整,规律的习惯能进一步稳定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到点就想睡”的条件反射。 固定作息 让生物钟“不迷路”。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尽量保持“同一时间入睡、同一时间起床”,偏差不超过1小时。如每天23时入睡、7时起床,即使周末也不要熬夜到凌晨2时,或睡到中午12时。打乱的生物钟需要3天~5天才能恢复,易导致“周一综合征”。 睡前1小时 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会让身体处于兴奋状态)、紧张的工作或游戏(容易引发大脑焦虑)。建议选择温和的活动,如泡10分钟~15分钟热水澡(水温调节在38摄氏度~40摄氏度,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降温,触发睡意)、阅读纸质书(避免看悬疑、刺激类内容)、听舒缓音乐(如古典乐、自然音效,音量控制在30分贝以下)。 饮食 避开“睡眠杀手”,睡前2小时内避免进食,尤其是辛辣、油腻、过甜的食物(如火锅、炸鸡、蛋糕);睡前4小时内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功能性饮料(含咖啡因,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入睡);睡前1小时,可少量饮用温牛奶(含色氨酸,有助于合成褪黑素)。 日间 给身体“适度刺激”,白天的活动也会影响夜间睡眠。建议每天保持30分钟以上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晒太阳),阳光能抑制褪黑素分泌,让身体在白天保持清醒,同时促进夜间褪黑素释放;若白天久坐,可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身体过度疲劳,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的“自我修复系统”,用心呵护它,才能拥有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郑州第八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