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涛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危及生命的危重综合征。医学实践表明,越早进行规范干预,患者存活和康复的希望就越大。《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强调了早期干预的7个关键点,下面进行简单讲解。 早发现:识别感染源与全身信号 第一步是尽快确定感染的“病根”,例如肺炎、尿路感染、腹腔感染或伤口感染等。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结合血常规检查、炎症指标(如降钙素原)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液、分泌物培养等手段,精准定位感染部位并明确致病微生物。早期识别全身性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同样至关重要。 早补液:快速液体复苏,维持循环稳定 确诊后需立即进行液体复苏,以补充因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渗漏导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复苏初期通常首选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快速输注。医生会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尿量及血乳酸水平等指标,评估复苏效果,目标是尽快恢复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同时需警惕液体过负荷风险,尤其是对于心肾功能不全患者。 早用抗生素:1小时内启动抗感染治疗 控制感染源是治疗的根本。应在诊断明确后的“黄金1小时”内静脉使用广谱抗生素,确保足够血药浓度,覆盖所有可能的常见致病菌。抗生素的选择并非随意,需综合考虑感染的可能来源、本地区的细菌耐药流行病学数据及患者的个体情况(如过敏史、肝肾功能)等因素,力求精准有效。 早用升压药:稳定血压,保障器官供血 经过充分的液体复苏后,若患者的血压(通常指平均动脉压)仍低于6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或组织低灌注状态未见明显改善,需及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是首选一线升压药,它通过收缩血管来提升血压。若存在心功能不全,导致心脏泵血能力下降,则可联合使用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共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早控制感染源:彻底清除病灶 在全身用药的同时,必须尽快寻找并处理局部感染灶。这意味着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精准定位后,采取针对性的源头控制措施,如对脓肿进行穿刺引流、对坏死性筋膜炎进行紧急清创、拔除可能被污染的深静脉导管等。要从根本上阻断细菌扩散及毒素的持续释放。 优化机体状态:纠正内环境与代谢紊乱 感染性休克会导致复杂的代谢紊乱。需要密切监测血乳酸水平及其清除率,这是评估组织灌注是否改善的重要指标。应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安全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维持钾、钠、钙等电解质的稳定;根据患者的情况,适时开始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为机体提供“战胜”感染所需的能量。 多学科协作:团队配合,提升救治效率 感染性休克的救治较复杂,非单一科室所能胜任。建立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相关外科、放射科、检验科和临床药学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快速反应团队(如脓毒症小组)至关重要。这种模式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快速会诊和协同决策,确保从诊断、用药到感染源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高效,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 发现患者在感染后出现精神差、尿量少、四肢冰冷等情况,必须立即送医——早发现、早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海阳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