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晓娟
测评室里,62岁的王女士专注地盯着屏幕,认真地听着医生以每秒1个词的速度读出“面孔、天鹅绒、教堂、菊花、红色”这5个词语。她努力回忆着,眉头微蹙。这是她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功能测评中心接受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测试中的一幕。 一年前,这位退休老人开始出现“做饭时需紧盯流程,一走开就忘”的情况。经过全面评估,王女士被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如今,通过电子化训练、促智药物应用,她的记忆力明显改善。 在河南,像王女士这样的认知障碍患者正通过一套日益完善的防治体系,获得早筛、早诊、早干预的机会。 全省构建痴呆防治新格局 2025年8月,河南省老年期痴呆全病程服务协作网正式建立。这个由693家医疗机构组成的网络,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痴呆防治安全网。 “河南将持续加强全省老年痴呆防治和心理关爱工作。在建强老年期痴呆全病程服务协作网的同时,实施项目化带动,协同推进老年痴呆防治和老年心理关爱两个行动,2025年在38个项目社区开展痴呆防治行动,30个项目社区开展心理关爱行动。每个项目社区为不少于200名老年人提供筛查干预服务……”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老年期痴呆全病程服务协作网省级指导单位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员单位分别由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 作为省级指导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担起了全省技术指导的重任。该院认知障碍诊疗中心主任赵莘瑜告诉记者:“我们建立了‘筛查—诊疗—康复—随访’全病程管理服务协作机制,目标是让每一位老年痴呆患者都能得到及时规范的诊疗服务。” 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认知障碍多学科会诊室,记者见证了一场打破学科壁垒的会诊。神经内科、精神科、老年科、康复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们正在讨论一位50多岁女性患者的病情。她曾被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脑炎,使用激素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反而进行性加重。 经过多学科会诊,结合磁共振和Aβ-PET(β-淀粉样蛋白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检查,最终确诊为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会误判病情,多学科会诊可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赵莘瑜说。 作为省级指导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了全方位的工作:牵头举办阿尔茨海默病规范化诊疗培训班、河南省老年痴呆防控能力提升培训班,培养认知专科人才100多人、老年痴呆防治有关专业技术人员2.64万人次;建立“痴呆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创新治疗—康复管理”全流程服务体系;年均开展社区义诊10余场,联合4家社区医院实施风险筛查。 赵莘瑜告诉记者:“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就像一个下坡路,越到后面坡越陡,认知下降的速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快。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帮患者留住更多记忆。”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老年期痴呆全病程服务协作网省级成员单位,承担起了全省痴呆防治的协调工作。该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研究所(简称慢病所)承担着老年健康相关工作。从2007年开始,慢病所负责老年健康生物标志物队列研究工作,目前共进行了6轮调查工作,发现基因、肠道微生物、重金属、生活方式等与人的寿命密切相关。近几年,该机构负责老年心理关爱行动、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相关工作,其中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工作超额300%完成国家项目组既定任务。 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一家省级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2022年获批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河南医院”。该院定期邀请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专家参与该院记忆门诊的诊疗活动,提升了对老年期痴呆相关认知障碍的诊疗水平;同时,派出团队成员参加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记忆门诊认知与精神行为评估与干预技术培训,提升了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为全省老年期痴呆诊疗专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科技创新引领早筛早诊 作为国家核心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河南省人民医院开创了阿尔茨海默病精准诊治和筛查预警体系。河南省脑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杰文说:“我们常态化开展4种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分子影像,为国内少有;还建立了新型单抗药物‘一站式’评估体系,实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全流程精准诊疗。”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凤羽向记者展示了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的工作场景。“这台机器检测的是血浆中的生物标志物。阿尔茨海默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0年,生物标志物就已发生变化。”2025年,河南省人民医院牵头在全省9个地市的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中原脑健康体检行动”研究,创新性提出“1+1”阿尔茨海默病快速筛查模式(认知测试联合血液阿尔茨海默病标志物检测)。基于此研究的样本库建设是全省痴呆早筛模式创新的重要源头。王凤羽介绍:“我们首先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基本信息、既往史、家族史;其次用MES量表(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进行认知测试;最后留取外周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 “2025年6月我们正式接收第一批血样,目标招募1万人,目前已完成7000余例。”张杰文说,“样本库的科研和临床转化价值巨大,对生物标志物异常或认知轻微下降的群体进行5年~10年的纵向观察,研究其是否转化为阿尔茨海默病。这项探索研究有利于推动阿尔茨海默病精准筛查最终落地河南。” 记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见证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72岁女性行脑健康筛查,MES量表得分77分,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显示p-Tau217(苏氨酸217位点的磷酸化tau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后来,患者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了Aβ-PET检查,结果呈阳性,结合其母亲70岁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家族史,最终确诊。 中医药防治显现独特优势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认知障碍诊疗中心,记者看到了不同于西医医院的治疗场景。针刺、刮痧、耳穴埋豆、平衡火罐……医务人员可为患者提供1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 该中心主管护师黄培告诉记者:“这些非药物疗法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形成了药物与非药物疗法并重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为不同阶段、不同证型的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华中区域中医脑病专科诊疗中心主任赵敏介绍,在疾病早期筛查中,他和团队在常规西医危险因素筛查基础上,引入中医体质辨识,将阳虚质、痰湿质等体质纳入早期风险预警系统,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认知中心(建设单位)、中医脑健康和认知障碍规范化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健康与认知障碍防治试点单位。以国家高级认知障碍诊疗中心建设为契机,借用数字化神经心理评估、认知康复训练系统等现代化设备,赵敏带领团队开展认知障碍相关队列研究,目前已收集2000余例患者,并定期随访。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记忆门诊,记者遇到了62岁的魏先生。4年前脑出血后,他的记忆力慢慢下降,不仅反复找东西、问事情,还曾在小区迷路,MoCA测试得分只有11分。他的家属说:“他以前爱说爱笑,后来不爱出门,也不说话,还睡不好、爱出汗。” 医生辨证魏先生为肾虚血瘀证,给予“中成药+针灸”治疗方案。治疗一个月后,魏先生愿意与家人聊天了,还说想出去散步,睡眠也好多了。但因患者擅自停药,停药后症状再次反复。复诊时,医生继续开了中成药,“他这是肾虚血瘀,还脾肾亏虚,得坚持调理,不能随意中断药物治疗”。 近5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围绕中医药防治认知障碍疾病的研究,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局级科研课题15项。正在开展的生慧汤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有望为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提供高质量的循证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还参与制定中国标准化协会发布的《数字化认知障碍评估规范》等行业标准,将中医药防治认知障碍的理念融入现代数字化评估康复和慢性病管理模式中。 走访河南多家医疗机构后,记者深刻感受到,老年痴呆防治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正如老龄健康处负责人呼吁的那样:“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让老年人健康长寿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下转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