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殷墟卜辞中的疾病记载 |
|
□卜俊成
商族始祖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契曾协助大禹治水,因功被舜任命为“司徒”,封于商地,其地位于滳水,即今漳水流域,地跨豫北冀南,尤以豫北漳、卫地区为中心。契传十四世至汤。汤,子姓,名履,世人多称其号为“天乙”或“成汤”。汤始居亳,承先王之旧都。 汤为商族首领中最杰出者,诸侯纷纷归附,商遂成为夏朝东方一强大方国。时值夏桀暴政,横征暴敛,残害百姓,民生凋敝,怨声载道。汤趁此时机,广收民心,扩张势力,最终灭夏。约公元前1600年,汤即位,成为商朝开国之君,并于河南偃师尸乡沟建新都,仍称“亳”,史称“西亳”,考古发现已证实古籍所载属实。 “西亳”远离商族故地,虽然有高墙深池,但是周边敌对势力环伺,使汤难以安寝。因此,建“西亳”不久,汤又于今郑州另立新都。《竹书纪年》《孟子·万章》等记载,汤建新都亳后,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诸王皆未迁都,历时约158年。后来,因东夷叛乱,边患频仍,为安全及征伐之便,或因王室内争,仲丁、河亶甲、祖乙、南庚等王屡次迁都。 至第十九王盘庚,为巩固统治,继位后即“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关于北蒙之地望,《括地志》记载:“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有安阳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谓北蒙者也。”盘庚所迁之殷,邻近商族旧封地与亳都,处于势力范围核心,社会基础稳固。其地虽然似平旷无险,但是四顾山河形胜,实为要冲。故“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今所谓安阳殷墟,实为自第二十二王武丁至末王帝辛(纣)之商晚期都城遗址。 甲骨文为商周时期刻于龟甲兽骨上之卜辞,亦称契文。自1899年清光绪进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甲骨,以及1928年起安阳殷墟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以来,迄今出土商代甲骨16万余片,所见单字约5000个,可释读者2000余个。这些文字涵盖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征伐、军事、农业、祭祀、典礼、婚育、疾病、田猎、游逸、行止、居处、梦幻、风雨等。其中,记载医药相关内容共323片、415辞,包括个人健康状况、生活环境、饮食、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疗愈等。 最早系统整理甲骨医学资料者,为我国历史学家胡厚宣。胡厚宣1942年所撰《殷人疾病考》指出:“殷人之病,凡有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另有学者统计为22类。随着新甲骨材料的出土与文字考释推进,目前可考的商代疾病名目已达54种。比如:疾首、疾目、疾耳、疾自(鼻)、疾口、疾舌、疾齿、疾身、疾趾、疾心、疾骨、疾胸等。“甲辰卜,出,贞:王疾首,亡延。”(《甲骨文合集》);“甲卜,子疾首,亡延。”(《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疾首”即头疾,“亡延”为“无延”之假借,表示疾病不会延续,即迅速痊愈之意。 商代人通过细致观察人体形态,在甲骨文中系统记录了体表部位,反映当时人体认知已具相当水平。比如:首、面、目、口、鼻、眉、耳、手、肘、肱、臂、足、胫、膝、趾、项、脊、腹、臀等;亦有依生理功能命名者,如孕、娩、乳、尿、血等。但是对人体内部脏腑的记载较少,目前可确识者仅“心”一字。 甲骨文所载疾病已具备内、外、妇、儿、眼、口腔、耳鼻喉等科别雏形,多依体表部位划分,如疾首(头病)、疾天(头顶病)、疾目(眼病)、疾耳(耳病)、疾口(口病)、疾齿(齿病)、疾舌(舌病)、疾自(鼻病)、疾项(颈项病)、疾手(手病)、疾肘(肘病)、疾肱(上臂病)、疾身(腹痛或躯干病)、疾尿(泌尿系统疾病)、疾足(足病)、疾膝(膝关节病)、疾胫(小腿病)、疾止(趾病)、疾育(产科病)、疾子(小儿病)等。具体而言,如关于妇好患鼻息肉的记载,是目前世界上最早记录的鼻息肉病例。 同时,甲骨文中亦有部分疾病依主要症状命名,如“疾言”指言语障碍或声音嘶哑;“疥”以结痂为特征;“蛊”像腹中寄生虫;“龋”为蛀齿。这类命名显示,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观察已涉及病因与症状特征,覆盖五官、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常见门类。 此外,甲骨文中还有“疾年”“疾于四方”等记载。“疾年”指多疾病之年,似指流行病发生,如:“贞:有疾年,其死。”(《甲骨文合集》);“壬辰卜,其宁疾于四方,三羌又九犬。”(《小屯南地甲骨》)。后者为以祭祀禳除四方之疾的记载,反映当时的人已对疾病的空间传播产生意识,并尝试以仪式进行应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