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用微光照亮患者 |
|
□席娜
“把地面打扫干净,把毛巾用水浸湿后拧干认真擦拭桌子,清理垃圾桶并套上干净的垃圾袋。”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瑞民街院区七病区主任张中发的办公室里,梦帅(化名)麻利地完成这套动作后,拉过凳子坐在对面轻声说:“张伯伯,等您忙完,我想和您说说话。” 善于倾听 在交流中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 “来,跟伯伯说说最近睡得怎么样,又遇到啥烦心事啦?”刚结束手头的工作,张中发立刻拉过凳子凑近梦帅,语气里满是亲昵。 40年的一线临床工作经历,让张中发始终以身作则,要求科室成员聚焦“以患者为中心”。面对情绪不稳定、行为紊乱的精神障碍患者,既要体谅关爱,更要以医术为支点,破解这一群体病情复发率高的“魔咒”,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重燃希望。 梦帅是张中发的康复患者之一。2005年8月,梦帅首次住进张中发所负责的病区,经过3个月的对症治疗后康复出院。2008年打工时,梦帅觉得疾病已痊愈便擅自停药,半年后因琐事病情复发,再次入院。从此,张中发成了梦帅口中“亲切的张伯伯”。自前年年底,梦帅再次出院后,遇事总爱找张中发倾诉,后来更养成习惯,没事就找张中发聊家常。梦帅每次来复查,都会主动帮助张中发打扫卫生;如果张中发不让干,梦帅还会生闷气。“张伯伯教我静心的小诀窍,总是在我犯病前提醒我该注意哪些问题。因此,我做点儿小事儿是应该的。”梦帅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在张中发看来,与患者相处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治疗的关键。之所以能提前预判梦帅会犯病,正是源于日常互动中对其情绪波动、语言思维变化、行为细节的捕捉,进而评估精神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药物调整。张中发坦言,精神障碍患者多有“病耻感”,内心脆弱敏感,“细微”的言语都可能造成影响。精神科医生既要医术过硬,还要用心沟通,真正去理解接纳患者,才能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捕捉细节 从患者话语中找到问题症结 半年前,36岁的王起(化名)被诊断为抑郁症,治疗3个月收效甚微。张中发等人会诊查房后,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结合王起的行为表现,诊断为强迫症。调整用药不到2个月,王起便康复出院。如今,从事电气维修的王起经常打电话向张中发倾诉,比如对“老板不干活儿拿钱多”感到不平衡。张中发在沟通中让其换位思考:“你的今天是老板的昨天,老板的今天是你的明天,老板也是从头干起来的,别急于求成。”王起豁然开朗,不再郁闷纠结。 今年5月初,李成(化名)陪同出院半个月的爱人复诊时,特意将年近80岁的父亲也一起带了过来。李成的爱人因家庭变故出现失眠、敏感多疑、恐惧、怀疑被跟踪等症状,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果。张中发诊断李成的爱人为抑郁症,患者住院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不到1个月便出院。而老人的“怪病”更令人印象深刻:大热天还穿薄棉袄,整天没精神、怕冷,外院诊断为抑郁症却用药无效。张中发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判断老人气虚怕冷,并开具相应的药物为老人治疗,1个月后老人便不再畏寒。 “用药如用兵,对症治疗效果好。”张中发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应取长补短。这得益于张中发扎实的中医功底——高考时曾获全省中医统考第二名。1985年8月,张中发进入临床一线,阴差阳错被分配到精神专科后,凭借勤学上进,仅用半年时间就拿到单独执业处方权。 心怀敬畏 帮助更多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多年来,张中发破解过不少疑难杂症:2002年,治愈贵州一名发作性饮酒的间发性酒狂患者;2005年,在医院“全国性疑难病例会诊”考核中,唯一准确诊断“体相障碍·冲动人格”。由此,张中发被提拔为科室主任。 6年前,62岁的刘名(化名)术后出现严重精神失常,在多家医院治疗未愈,经张中发诊断为应激障碍,住院7天便痊愈。如今,刘名已正常生活6年。 目前,张中发管理着3个病区:临床心理科(开放性管理,侧重成人心理及情绪障碍,追溯与心理应激或创伤的关联并进行修复)、早期干预一科(封闭病区,收治重性男性患者,专注不同时期干预及复发管理)、早期干预二科(封闭病区,收治重性女性患者,功能同早期干预一科)。80余人的医护团队,在他带领下各展所长。 “医者父母心,对患者要像对儿女那样:替他着想,给他希望,让他快乐。”在张中发心中,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都需要呵护。这位幽默的“心灵修复师”,用40年时间从手足无措成长为业界权威,患者家属赞誉他为“神医”。 张中发说,虽然精神障碍复发率高,但是每当自己看到患者重返社会,听到家属的感谢,内心的自豪感便化为无穷动力。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本文由杨须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