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琼 王秋艳 范雪燕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岁~60岁中老年女性。发病之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一旦颅内动脉瘤破裂,起病十分急骤,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1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的个案护理展开详细分析,阐述了围手术期病情观察、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指导等护理要点。通过实施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病例分析
前不久,一位58岁的女性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部懵沉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但无耳鸣、耳聋及听力下降的情况,也未出现剧烈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模糊、饮水呛咳等症状。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冠心病史5年,曾进行阑尾切除术,有参麦注射液过敏史(具体反应不详),无外伤及输血史。 入院后查体,结果显示:体温36.7摄氏度,脉搏7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07毫米汞柱/7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与肌张力正常。随后,进行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双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及左侧大脑中动脉M2分叉处动脉瘤。紧接着,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接受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患者右侧腹股沟穿刺处敷料整洁无渗血,右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四肢肌力正常。 主要治疗方法包括: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运用依折麦布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联合使用倍他司汀、胞磷胆碱钠和异丙嗪,以改善脑代谢、缓解眩晕症状;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胃部;联合应用曲唑酮、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和艾司西酞普兰,改善睡眠质量、调节情绪;利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完善检查:协助患者完成血常规、心电图、头颅CT(计算机层析成像)等各项检查,从而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手术入路,做好相应部位皮肤的清洁与备皮工作,以防止术后感染。叮嘱患者术前6小时~8小时禁食、禁水,以避免术中呕吐引发误吸或窒息。 术后护理 基础护理:术后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护,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严格控制血压,防止血压过高引发再出血,或血压过低导致脑灌注不足。 神经系统评估:每小时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状况。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偏瘫等症状,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穿刺部位观察:密切观察股动脉穿刺点是否有渗血,保持穿刺部位的敷料清洁且干燥。使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小时~8小时。术后,患者需卧床24小时,术侧肢体要伸直,以防止穿刺点出血。 头痛的护理:让患者卧床休养,为其提供头部按摩,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此外,还可实施个性化的镇痛方案,提高镇痛效果。 用药护理 告知患者坚持服用降压药、抗凝药的重要性,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并定期复查。 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有助于减轻高颅压引起的头痛,但并不直接解除脑血管痉挛,应注意区分。 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维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的稳定,防止过度劳累。在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高纤维食物,同时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取量。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饮用1500毫升~2000毫升水,以保持肠道湿润。还可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再出血预防:采取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及稳定患者情绪等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出血风险。 脑血管痉挛: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痛加剧、肢体活动异常等症状,定期进行头颅CT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查;配合医生开展腰大池引流,以促进血性脑脊液排出。 血栓形成:术后严格遵医嘱为患者使用抗凝药物,观察患者有无肢体肿胀、疼痛等深静脉血栓症状,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被动运动和气压治疗。 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担心手术效果及疾病预后情况,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给患者讲述手术成功案例及术后康复知识,并鼓励患者家属给予陪伴与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
护理体会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护理工作需做到全面、细致且具备个体化。通过对该病例的护理实践,我们深切认识到:严密观察病情是早期察觉并发症的关键;预防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需从血压管控、药物干预以及生活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护理流程,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供职于许昌医院神经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