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宇 梁瑞霞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诱发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它的危害突出表现在具备较强的传染性,治疗所需的时间较长,出现的并发症数量较多,容易引发耐药性。结核病是全球公共卫生范畴内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结核病规范的治疗,定期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那么,治疗期间要做哪些检查呢? 血液检查 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是很重要的。抗结核药物在消灭病人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时,也可能会对身体的其他器官“下手”,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副作用,特别是对肝、肾影响比较大。因此,在治疗中,一般一个月检查一次肝肾功能。 血常规也需要定期复查,因抗结核药物会对血液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引起白细胞减少等。通过血常规检查,医生就可以知道药物对血液系统的影响情况。此外,血液检查对了解病情进展、估计疗效有一定的价值。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可用于辅助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及判断治疗效果。 胸部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和胸部CT(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胸部X线片对于肺部来说类似于拍了一张“大合照”,能让医生看到肺部病变的大小和位置有没有变化。一般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进行1次X线检查。 CT属于肺部电脑断层显影的一种类型,能够提供更为详尽、清晰的影像信息。对病情相对稳定且是初治的结核病患者,治疗两三个月做一次复查;之后可间隔4个月~6个月再进行第二次CT复查,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一般在第一个疗程的一两个月进行第二次CT复查。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了咳嗽加重、咯血加重、胸痛等症状,要及时进行CT检查。 痰液检查 痰液是结核分枝杆菌的“老巢”之一,通过痰液检查,医生能直接观察到结核分枝杆菌传染性的情况。第一次治疗的患者通常在治疗的第2个月末、第5个月末和疗程末各做一次痰涂片或痰培养检查。若第2个月末涂片还是传染性,在第3个月末需要再增加一次检查。对于第二次治疗的患者或者利福平耐药性未知的患者,他们的检查频率就更高了,每个治疗月末都要检查一次。 Xpert MTB/RIF分子生物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型快速分子诊断方法,作为痰液检查的有力武器,一般2小时即可报告结果,在肺结核的筛查和耐药监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已确定受感染但未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疑似耐药肺结核患者、重症患者和反复做痰涂片镜检无效的非重症患者来说,该技术可提高确诊率,指导早期治疗。 药敏试验就是检查我们痰里的结核分枝杆菌,对这些抗结核药物是不是耐药。具体做法就是在培养皿里创造不同的环境来培养这个病菌,看结核分枝杆菌对哪些药物是敏感的,对哪些药物是不敏感的。而这个试验的结果对于我们治疗方案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患者在治疗期间,经过药敏试验后发现细菌对所用的药物已经产生了耐药性,此时医生就必须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不然,继续使用细菌已经产生耐药性的药物只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杀死结核分枝杆菌,还会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项目,医生还会依照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其他检查。由于患者的病情各不相同,治疗方案也应有差异。在治疗期间,患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各项检查,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胸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