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俊成
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召猿人,到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再到属于中石器时代文化的许昌灵井遗址,河南的先民经过长达五六十万年的艰苦奋斗之后,逐渐从西部山区向中东部进发,在广阔的平原地区修建房屋,发明原始农业和制陶等原始手工业,进入距今7000年~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即早期氏族社会阶段。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化为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是中原地区发现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因考古工作者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在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村发掘而得名。 裴李岗文化时期的人类已经完全脱离了穴居野处状态,而是选择在临河的台地或平原上的高地建筑房子聚居,从而构成一处处村落。这样的村落在河南已经发现了100处以上,其中经过大面积发掘或试掘的有新郑裴李岗、新密莪沟北岗、长葛石固、舞阳贾湖、新郑沙窝李、郏县水泉、淇县花窝、巩义铁生沟、许昌丁集、方城大张庄、濮阳孔悝城等近30处。出土了许多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铲和石镰等石质工具,证明当时已有农业生产。 另外,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用陶片磨制的陶纺轮,证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利用天然类纤维纺织和利用骨针缝制衣服的史实;出现了三足钵、罐、鼎、碗等陶器,证明人们已经学会用泥土烧制陶器和学会了生火等。这些都与炎帝神农氏的业绩基本相符。由此说明,裴李岗文化时期即为炎帝神农氏时代的前期。 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伟大祖先中具有代表性的传说英雄人物。炎帝是继伏羲后而起的人物,并且二者活动的地域亦有相合之处。比如,《周易·系辞》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同时,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皇甫谧在《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引·三皇本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 这些历史文献说明,在今河南淮阳一带,与伏羲一样,是炎帝初期之“都”,即炎帝主要活动的地区。此外,炎帝族姜姓所建的古国,申国、吕国、许国等均在今河南境内。例如,申国在唐河县境;吕国在南阳市境;许国在许昌市境;甚至显赫的炎帝后裔共工氏的建国地域,亦在河南的辉县市境内。如今河南沁阳神农山,传说因炎帝神农氏在此辨五谷、尝百草、设坛祭天而得名。由此可见,炎帝及其子孙,早期曾在今河南境内活动。 炎帝神农氏除了“教民农作”“耕而陶”“治其丝麻为之布帛”“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等之外,还遍尝百草,发明了中医药。先秦的史官档案记录的汇编《世本》曰:“神农和药济人,则百药自神农始也。”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撰写的《淮南子·修务训》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言:“上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由此说明,神农氏通过尝百草、饮水泉了解百草药性,从而发明了用草药治病之医术。同时,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载,深刻彰显了其济世利民的仁心与勇于探索的担当。这种以自身生命为代价探索医药奥秘的行为,既体现了对群众生命福祉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为破解民生疾苦而无畏牺牲的奉献精神,更蕴含着开创医药事业、为后世奠定健康根基的远见与担当,成为后世敬仰神农氏这位中华民族的“医药之祖”的精神内核。 与神农氏相关的主要中医典籍为《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全书共3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把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该书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炎帝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书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药食同源”的理论,在我国几千年的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