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三个强化”推动法治建设提质增效
吸烟与结核病:被忽视的“致命关联”
聚焦核心能力提升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破解县域医改难题的实践探索
1
11 1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破解县域医改难题的实践探索
 

□林楠

核心提示: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医疗服务的关键枢纽,其医改成效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健康福祉。长期以来,县域医疗普遍面临资源分散、基层薄弱、协同不足等困境。新野县直面挑战,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突破口,通过“重塑体系、强基固本、机制创新、重点攻坚”四轮驱动,系统破解医改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重塑体系
构建协同高效的医疗新格局
破局之需:整合资源势在必行 为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满足群众需求,2021年9月,在新野县委、县政府的统筹规划下,以新野县人民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等优质资源,联动13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75个村卫生室,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医疗服务网络。明确县级医院聚焦急危重症救治与向上转诊,基层机构专注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通过功能定位的精准划分,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从“竞争关系”转向“协同合作”。
数字赋能:搭建智慧医疗桥梁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已成为医疗资源协同的“神经中枢”。新野县投资3500万元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如同县域医疗的“智慧大脑”,贯通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远程会诊网络,整合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实现了县域医疗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便民惠民。通过该平台,基层患者在村卫生室即可享受国家级专家的远程诊断,县级医院能实时调阅基层检查数据,实现了“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制度护航:保障医共体行稳致远 体系的顺畅运行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制定了完备的医共体章程与配套制度体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权利与责任,建立起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同时,创新管理架构,通过“一办六部”实现行政、人事、业务、财务等8项统一管理,从决策到执行形成闭环,有效避免了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为医共体的高效运转奠定基础。
强基固本
夯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根基
资源下沉:填平基层医疗鸿沟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是制约县域医改成效的关键短板。为此,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成立了六大资源共享中心,涵盖医学检验、影像诊断等领域,推行“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自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运行以来,已累计为群众节省医疗费用约1400万元;同时,为275个村卫生室配备云心电、远程会诊设备,为100名乡村医生配备全科医生助诊包,使乡村医生在田间地头就能连接国家级专家资源,打通了群众就医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提升了村卫生室的诊疗水平,更为急危重症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抢救时间。目前,远程影像中心共开展9.39万例,远程心电中心10.38万例,远程检验中心3914例,远程病理中心2969例,远程会诊中心1744例,消毒供应中心1152例。
技术引领:提升县域诊疗高度 基层强,不仅要“接得住”,更要“看得好”。新野县依托县人民医院,对标国家卫生健康委“千县工程”要求,高质量完成“急诊急救五大中心”“临床服务五大中心”“资源共享五大中心”“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等“二十大中心”建设工作,通过引进签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专家团队、北京方圆京医心脏外科李温斌专家团队等国家级、省级专家100多人,定期来院坐诊、查房、手术、带教,共建“国家胸部微创诊疗中心”,开展冠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胸部微创诊疗、心脏大血管手术等高端技术,完成19项国家、省级限制类技术备案,完成3000例会诊,填补了县域医疗技术空白。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县域整体诊疗水平,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减轻了经济负担约500万元。为满足群众请名医看大病重病的愿望,2024年开始,新野县在全市首创医共体牵头医院外请会诊(手术)专家专项资金政策,自筹200余万元建立“专项资金池”用于支付经县医共体牵头医院外请专家会诊(手术)费用,累计支付外聘专家费用158万元,直接为患者节省诊疗、交通住宿等综合费用约1600万元。
精准帮扶:激活基层内生动力 人才短缺、技术落后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顽疾”。新野县实施“精准滴灌”式帮扶,将全县划分为6个片区,选派26名业务骨干担任乡镇卫生院业务院长和护理部主任,开展驻扎式、巡回式帮扶。累计下沉专家368余人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1.38万人次,推广适宜技术95项。在帮扶推动下,县域13家乡镇卫生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2家乡镇卫生院成功创建二级医院,1家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其中6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国家推荐标准,9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上庄乡卫生院更成为河南省县域医疗次中心,辐射周边5个乡镇。此外,8家乡镇卫生院创建胸痛救治单元,5家创建卒中救治单元5个,4家获评省级示范中医馆,6家乡镇卫生院重启外科手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签约服务:筑牢健康管理防线 预防胜于治疗,健康管理是基层医疗的重要使命。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的牵头单位县人民医院组织540名医务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等全周期健康服务。目前,全县签约服务覆盖39.2万人,签约服务覆盖率67.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人口26.9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8.5%。
机制创新
激发医共体可持续发展效能
医保改革:撬动控费增效杠杆 新野县医保局坚定支持县医共体发展,大胆创新,推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模式,将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基金(扣除专项费用后95%)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经费统一打包管理。实行年初预付、按月结算、年终清算,医保局累计打包支付11.74亿元,拨付结余留用资金669.14万元,合理超支分担323.99万元。这一机制将医疗卫生机构的利益与控费成效挂钩,促使其主动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到“主动控费”的转变。
医药改革:规范服务行为导向 药品管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新野县紧密型医共体建立“五统一”药品管理模式,即统一用药目录、统一药品采购、统一药品储备、统一药学服务、统一药品使用监测;优先配备基药(占比68%)、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管,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28%,有效遏制了过度用药现象;同时,创新“中心药房+集中审方+智慧云仓”配送体系,药品配送时效提升60%,短缺药品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既保障了药品供应,又节约医药费用1.36亿元,让群众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重点攻坚
实现医改惠民目标新突破
服务能力跃升:数据见证实力 通过体系重塑、能力提升与机制创新的协同发力,新野县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国考CMI值(病例组合指数)达1.04,三级手术、四级手术占比35.09%,微创手术占比15.42%,县域就诊率提升至92%,2024年双向转诊上转1568人次、下转896人次,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
资源高效利用:效益与质量双赢 在资源利用方面,新野县交出了亮眼答卷。平均住院日降至7.6天,药耗比下降14%,医务性收入占比达37.12%,连续5年实现医保基金结余。
群众获得感增强:医改成果全民共享 医改的最终目标,是让群众得实惠。新野县通过医共体建设,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门诊次均费用下降10%,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2%,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3%;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达92.82%,中医药技术覆盖率96.9%,群众健康素养提升至32.28%。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医改带来的红利,也为医改的持续深化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者系新野县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新野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