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孙慧清:为早产儿撑起生命晴空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驻文楼社区工作队全力助农抗旱保秋收
第一次写汉字 献给河南医生
河南初步建立老年期痴呆全病程服务协作网
1
11 1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第一次写汉字 献给河南医生
 


本报记者 朱晓娟  通讯员 李伟博

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感谢信。
信由两种语言写就,赞扬“河南省人民医院是服务质量最优的医院之一”,内容简短,字体稚拙。
这封信来自印度尼西亚患者胡赛因的家属。为了写好这封感谢信,完全不会中文的一家人,先将想说的话翻译成中文,再照着手机屏幕,像小学生一样一笔一笔抄写,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汉字书写。
这封饱含真情的双语感谢信背后,藏着一段温暖的医患故事。
6月初,胡赛因在郑州访问期间,突发脑出血,情况危急,被紧急送往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匆匆赶来的家属围满医生办公室,既不会英语,也听不懂中文。神经外科ICU主任冯光就拿着大脑模型,边演示边解释患者病情,再借助翻译软件完成沟通。
检查结果显示,胡赛因颅内出血约30毫升,好在位置相对安全,可以保守治疗。经过医务人员10天的精心照护,胡赛因的颅内出血逐渐吸收,意识也从深度昏迷好转为听到呼唤能够睁眼,病情稳定向好。
6月18日,胡赛因转入国际医疗中心一病区接受进一步治疗。神经外科副主任顾建军为胡赛因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
清晨,总能看到管床医生巴越洋到床前询问病情,临床药师柴东燕则细心为患者调整药物,康复医师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复健,管床护士张媛媛则带来了“沟通神器”——一块小白板。此后,胡赛因常常通过白板上的图片和医务人员“沟通”。国际医疗中心护士长索莉娜、病区护士长阚亦非还帮助胡赛因的家属协调解决了住宿、吃饭等事宜。
6月底的一天,胡赛因的儿子面带难色找到阚亦非。原来胡赛因为期一个月的访问签证即将到期,急需续签,但因病无法到现场办理。了解情况后,阚亦非积极协调,使签证难题得以解决。
在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胡赛因的病情日益好转。7月17日,胡赛因一家要踏上回家的航班,返回家乡接受后期康复治疗。为此,责任护士卢锴为其制订了详细的长途航行护理计划,营养师王鑫鑫为他准备了途中所需的营养制剂。
归途中,胡赛因一家始终与医务人员保持联系,落地后第一时间就向郑州的“亲人”报了平安。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