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菊
提到结核病,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持续咳嗽、发热盗汗等典型症状。但医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个古老疾病正以更隐蔽的方式威胁人类健康——约半数结核病患者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他们就像潜伏在人群中的“沉默的传播者”。 无症状结核病(aTB)是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到发展为临床症状明显的活动性结核病这一连续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但不同患者的疾病进展轨迹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这个阶段的患者可能仅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异常,而常规问诊往往无法察觉。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通过筛查发现的结核病患者中,50%属于这类“隐形患者”。这种隐蔽性源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特殊生存策略。当免疫系统与病菌形成微妙平衡时,患者可能长期处于带菌状态。研究结果显示,胸片显示“非活动性改变”的感染者,每年仅有1%的概率进展为活动性结核病;而胸片已出现活动性病变的患者,年转化率高达10%。这种动态平衡可能持续数年,甚至出现自愈倾向。一项系统综述显示,未经治疗的细菌学阳性患者中,12%可在一年内自愈,但剩余88%将持续传播病菌。这种“沉默传播现象”,在监狱、养老院等封闭场所尤为危险。 传统诊断模式依赖患者主动就医,但无症状结核病的存在改变了原有的防控策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1年更新的指南中,推荐了三大创新工具: 1.胸片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TB):通过AI(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数字X线片,灵敏度比人工判读提升40%。 2.分子快速诊断技术(mWRDs):可在2小时内确认结核分枝杆菌存在,比传统培养法提速数倍。 3.C反应蛋白检测(CRP):针对HIV感染者,能快速区分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与其他机会性感染。 这些技术的普及正在重塑防控体系。高负担国家如印度,通过配置移动数字X线车,在偏远地区实现了“筛查-诊断-治疗”的一站式服务。 2024年WHO明确指出,未来防控重点将转向“基于风险的主动筛查”,而非被动等待患者就诊。此外,WHO还发布了涉及主动发现的结核病现患率调查和监测指南,第三版指南在2025年初发布。这些新指南着眼于实现结核病全程管理,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从而预防传播、改善患者预后,最终显著降低全球结核病负担和死亡率。 尽管目前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医学界对结核病自然病程的认知仍存在巨大空白。最新队列研究发现,部分无症状患者体内存在独特的T细胞反应模式,这可能为疫苗研发提供新靶点。人工智能在影像分析中的突破,使大规模筛查成为可能,但如何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基层可及的服务仍是难题。 这场“静默的革命”正在改写结核病防控史。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从症状依赖到技术驱动,人类与结核病的斗争进入新阶段。当筛查车驶入偏远村落,当AI算法点亮X线片中的微小病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公共卫生理念的升华——“在沉默中守护健康,在预防中终结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