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制度规范与人文关怀的双路径 |
|
□刘雪平 神经外科作为医院急危重症救治的主阵地,从脑出血患者的“黄金救治期”到术后昏迷患者的精准护理,从围手术期的默契配合到并发症预防的细节把控,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与协作能力。护士长应始终秉持一个信念:护理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既要以制度筑牢根基,也要用爱心滋养团队。 凝聚合力,打造“家文化” 以身作则,树立标杆 神经外科工作强度大,护士长应带头遵守规章制度,节假日主动关注患者情况,急危重症抢救时冲锋在前,“早到晚退”成为工作常态,让团队其他成员感受到责任与担当。同时注重发挥高年资护士的“传、帮、带”作用,营造“老带新、强带弱”的互助氛围,既加速了新人的成长,又传承了科室优良传统,从而全面提升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 柔性管理,激发主动性 注重倾听护士心声,及时给予关心指导,密切关注心理健康,尽力满足合理需求。每月开展满意度调查,据此优化流程、改善环境,让护士获得尊重与重视,既提升工作满意度,又增强团队的凝聚力。通过柔性管理充分激发护士积极性,促使她们主动参与科室质控与管理,为科室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知人善任,赋能成长 在团队管理上,护士长应创新采用“新老搭配+专科分组”的灵活模式,打破传统固定分组的局限。通过精准识人用人:安排细致严谨的高年资护士负责危重症患者护理,委派沟通能力突出的护士主导健康教育,让 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同时,建立“分层培训+个性化指导”的培养机制,帮助年轻护士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循序渐进地提升其临床决策和独立处置能力,为团队持续注入成长动能。 细节入手,筑牢安全防线 流程优化,保障效率 针对危重症患者集中、护理风险突出的特点,系统修订标准化工作流程,重点确保急救设备与物资时刻处于应急备用状态,降低流程性失误风险。创新推行“五常一短”管理法(常规范、常整顿、常组织、常清洁、常自律,缩短物资周转周期),通过标准化、可视化管理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与安全保障水平。 精准培训,提升技能 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每月围绕气管切开护理、神经介入术后血压管理等专科技术开展系统培训,通过情景模拟强化急救流程与操作要点的掌握。重点提升护士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病情预判与应急处置能力。针对脑出血、脑挫裂伤并发肺部感染等常见的并发症,定期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标准化处理流程。创新应用鱼骨图等加强质量管理,形成“培训-实践-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提升护理质量与团队专业水平。 制度闭环,防微杜渐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危重症患者床旁交接班等核心制度,建立“日抽查-周反馈-月总结”的质控机制。每日重点核查医嘱执行与护理文书质量,确保记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对发现的问题实行“即时反馈-限期整改-追踪验证”的闭环管理,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制度强化培训等措施,持续提升制度执行力,为患者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从“心”出发,延伸护理价值 全周期关怀,提升就医体验 创新推行“三勤五主动”服务模式(勤观察、勤沟通、勤巡视;主动迎送、主动宣教、主动解答、主动关心、主动反馈),构建从入院评估到出院随访的无缝护理服务体系。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在院期间指导患者家属掌握肢体功能锻炼、吞咽障碍康复等专科护理技能;对长期卧床患者提供胃管或导尿管居家更换等延续护理服务,通过“医院-家庭”联动照护模式,切实提升患者康复质量与就医获得感。 医患共融,构建信任桥梁 创新建立“护患沟通日志”制度,实时记录并闭环处理患者诉求,对存在心理困扰的患者实施个性化情绪疏导。出院后开展“五个一”延伸服务(一次专业回访、一份用药指导、一张复查提醒、一套康复方案、一条咨询热线),通过全程化、精准化的护理随访,切实解决患者康复期的各类问题,构建以信任为基础的持续性医患关系。 管理的本质是“用心” “护士长的使命,是点燃每位护士的职业光芒,让温暖照进每位患者的心房。”从晨光初绽到星夜沉沉,护士长以躬身实践诠释着护理领导力的真谛——不做居高临下的指挥者,甘当与团队风雨同舟的领航人。护理管理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唯有以仁心为罗盘,以专业为船桨,方能在守护生命的浩瀚长河中留下温暖而永恒的航程印记。 (作者供职于舞钢市人民医院,本文由舞钢市卫生健康委宣传科段泓涛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