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
|
□张景祖 历史渊源与临床意义 瘀血学说及活血化瘀治则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遗产之一,是我国人民和疾病长期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一治则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活血化瘀法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即由于病理原因而引起的瘀滞及其产生的一系列证候。不同疾病的血瘀可以反映和表现出一些相同的证候,如疼痛、肿块、瘀斑、唇舌皮肤发绀、出血黑紫以及皮肤甲错、精神狂躁等。凡有上述症状的一种或数种出现,即提示有血瘀的存在。 主要证候及特征分类 以疼痛为主的血瘀 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血瘀疼痛系由瘀血阻滞、血脉不通所产生,其特点是:痛处固定,久治不愈,反复发作;性质多为刺痛,痛处拒按,或兼形肿。常见的有小腹瘀痛(如月经痛、盆腔炎瘀血疼痛)、真心痛(心脉血滞而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跌打损伤和内脏出血后瘀血内停而致的疼痛,内脏器官炎症充血性疼痛,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内脏器官或肢体较顽固的疼痛。 以瘀斑为主的血瘀 表现为皮肤、唇、舌出现青黑紫红等瘀点或斑片,中医学认为这是各种因素伤络血溢致瘀的有力依据。如各种损伤的瘀血,败血症中所见到的出血点,以及某些心肾疾病患者舌质所显示的瘀斑等。 以症积为主的血瘀 症积是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症积之起,初为气机不利,久则脉络瘀阻,气血凝聚而成。王清任说:“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张景岳说:“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成症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由此可见,症与积都具有形可征,坚硬不移为特点,病机为血瘀所致。如常见的慢性肝炎、久疟、慢性心力衰竭所致的肝脾大、肝硬化、子宫肌瘤等。 以痈疡为主的血瘀 包括脓肿、溃疡、炎症性和化脓性病变,中医学认为痈肿疮疡大多有热毒郁结、气血瘀滞、经络壅遏不通的病理过程。马益卿《痈疽论》说:“痈皆经络涩滞、气血不流。”王海藏说:“若人气血壅盛,营卫充满,抑遏不行,腐化而为痈者,当泄之,以夺其盛热之气。”因此,在临床上常应用活血化瘀配合清热解毒治疗痈疮肿疡及某些炎症性包块,如急性乳腺炎、急性阑尾炎、盆腔炎性包块等。近年来,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取得显著疗效,亦是明显例证。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血瘀 活血化瘀法对神经系统有调整作用。唐容川说:“凡心有瘀血,亦令健忘……凡失血家猝得健忘,每有瘀血。”王清任认为,癫狂一症系由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所致。周学海亦认为凝痰瘀血阻塞心气,使心的神机停滞而发癫。 中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瘫痪 血脉瘀阻是一个重要病机,故重佐血以“拨其机”“通其道”,而王清任补气逐瘀的补阳还五汤更是治疗中风瘫痪的一个名方。临床治疗某些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脑震荡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药物的分类与应用 活血药 使机体和利血液,作用较平和,从调整全身功能着手,省除血脉阻滞的因素。如当归、白芍、丹参、川芎、生地、鸡血藤等。 行血药 使瘀血流动消散,不再停滞,其作用中等。如归尾、赤芍、琥珀、泽兰、凌霄花、益母草、牡丹皮、五灵脂、蒲黄、玄胡、姜黄、刘寄奴、茜草、乳香、没药、三七、牛膝、桃仁、红花、鬼箭羽等。 破血药 具有破血瘀、攻坚散结的作用,常用于瘀血有形,症积肿块,或瘀血闭经等证,作用较为峻猛。如苏木、虻虫、水蛭、土鳖虫、血竭等。 由于瘀血病证有寒热之别,虚实之分,及合并证的存在,故活血化瘀法在应用时,应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适当配合其他治法,灵活应用。 配伍应用 温经化瘀法 用于感受寒邪之后,引起或加重血脉瘀阻的病变。《黄帝内经》说:“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通。”血宜温,温则通,寒则凝,如唐容川说:“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故对于兼有寒象的瘀血证,常配伍温经散寒药物以达到温运通达的目的,如配伍桂枝、干姜、细辛、附子等。其中桂枝性既属温,又能通经活血,为温通血脉常用之品。 清热化瘀法 用于热毒内蕴所致的疮疡,红肿疼痛,或热伤脉络,迫血妄行之证。古人认为:“血受热则煎熬成块,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如《医宗金鉴》说:“经云,诸痈痒疮疡,皆属心火,故曰痈疽,原是火毒生一也。”因热毒之邪侵入人体,局部气血失畅,致成痈疽、疮疡、肿毒。在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合清热解毒的药物,如金银花、蒲公英、黄芩、黄连、黄柏等。 “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河南长垣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第三代传人张华甫重视“治未病”思想在肺系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既病防变”,掌握疾病发展规律,早期一般表现为外邪侵袭,日久累及脾、肾,并多与痰浊、血瘀、水饮夹杂,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故治疗上应注意扶助脾土,调理脾胃,既益气健脾又充养肺气,达到土旺金生;同时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间为“金水相生”的关系,肺病日久必然肾失摄纳,出现动则气急,呼多吸少等证,此时宜多用固肾纳气之品;久病入络,多见虚实夹杂,痰瘀阻络,在补泻之余可加用活血、化瘀、通络、祛湿、利痰之品,根据疾病发展规律提前诊治,提前预防,做到“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指疾病治愈或者处于缓解期而预防疾病复发或者急性发作。慢性肺病往往长期存在慢性炎症,西医除了使用抗生素外别无他法,而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就是菌群失调,中医药治疗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健脾化痰、补肾纳气等扶正固本或扶正祛邪并重治疗,能巩固疗效、增强机体抵抗力,显著减少急性加重的次数。另外,有的肺系疾病是难以治愈的,只能缓解临床症状,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病情多是反复发作,故每一次急性发作过后须继续坚持培补脏腑、扶助正气,佐以化痰祛邪,这些治疗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延长缓解间歇,进而保护肺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重要治则,在临床各科均有广泛应用价值。张华甫的学术经验表明,结合“治未病”思想,通过辨证施治,灵活运用活血化瘀药物,并与其他治法相配合,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特别是在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中,活血化瘀法配合扶正固本、调理脏腑功能,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展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作者系河南长垣张氏中医内科学术流派第四代传承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