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夏季贪凉隐患多 |
|
□李颖颖
近日,河南省中医院门诊接诊一位29岁的男性患者,因为连续多日大量饮用冷饮,突发心悸,并且睡眠质量差、多梦频发。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偶发室性早搏,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吕沛宛主任通过辨证(望舌见舌红,观苔显苔腻,切脉得脉弦滑),诊断为:心悸(痰瘀互结证型)、不寐(痰热扰心证型)。处方:大补心汤合四逆散,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连服3剂。3日后随访,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身心恢复健康。 夏季阳气趋于体表,体内阳气相对不足,此时嗜食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脾失健运,水液代谢紊乱,停聚成痰湿。因为脾胃与心经络相连,痰湿上犯于心,心阳被遏,所以发为心悸。另一方面,脾胃运化失常,水谷无法正常腐熟、传输,反聚湿生痰,郁久化热,痰热扰心,致心神不宁,就会出现睡眠质量差、多梦之症。 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时,寒邪损伤脾胃,不仅会引发心脏疾病,还会循经络传至全身,诱发或加重多种疾病,包括脾胃系统疾病、肺部疾病、脑部疾病、妇科疾病、代谢及筋骨问题、肾阳损伤等。 脾胃系统疾病——首当其冲受影响 胃脘冷痛、腹胀腹泻:寒凝气滞,引发胃脘痉挛绞痛;脾阳不振,水湿下泄,致寒湿泄泻(大便清稀如水)。 消化不良:脾胃腐熟能力受抑制,出现嗳气、泛酸、食欲不振(纳呆)等表现。 慢性病加重:寒冷刺激容易诱发或使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加重。 肺部疾病——卫气护卫功能受损 反复外感:冷饮损伤体内阳气,卫气不固,容易受空调吹出的风邪侵袭,引发感冒、咳嗽、鼻炎等。 诱发哮喘:寒冷刺激使气道痉挛,加重喘息症状。 脑部疾病——寒凝血瘀致病机 寒邪导致脑血管收缩,气血运行受阻。因此,气血不足或有瘀滞者,容易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恰似水管结冰导致水流中断。 妇科疾病——胞宫受寒冷袭扰 痛经、闭经:寒凝血瘀,经血运行不畅,经色暗、夹有血块;阳气亏虚,则会导致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 痰湿包块:伤脾生湿,痰瘀互结,会加重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 代谢与筋骨问题——寒湿痹阻经络间 痰湿肥胖:脾失运化,水湿内停,形成“喝水都胖”的体质。 糖尿病加重:脾虚影响血糖调控,使糖尿病病情发展或加重。 颈肩腰腿痛:寒湿侵袭经络,使颈肩腰腿痛(如老寒腿等)反复发作。 肾阳损伤——久病及肾渐变生他病 脾长期受损会累及肾阳,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精力衰退等表现。 盛夏之际,饮用冷饮需要坚守“适度”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冷饮,避免在空腹、餐后立刻饮用冷饮;体质虚寒者、老年人、儿童及经期女性,应避免摄入冷饮。若出现不适,人们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可以选择中药调理、艾灸(如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等穴位)、热敷等方式,温阳散寒,调和气血。 总之,“养阳”是夏季养生的根本,了解寒邪的危害,坚守饮食节制原则,才是顺应自然的健康养生之道。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本文由吕沛宛指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