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河南中医药起源探赜 从早期文明到伏羲九针 |
|
□卜俊成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古属豫州,因地居九州之中,故又称“中州”“中原”,是原始人较早开辟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之一。远古时期,天地混沌,“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即发生在河南桐柏、泌阳一带,故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沘水》中记载:“泌阳故城,城南有蔡水,出盘古山,亦曰盘古川,西北流注于泌水。”此盘古山,即位于今天河南泌阳、桐柏两县交界处,又名“大复山”。《盘古神话》作为桐柏、泌阳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于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在今河南济源,仍保存有“盘古寺”遗址。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先民对于世界起源的丰富想象力和美好期许。 不过,据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现代河南人真正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南召猿人。1978年9月,考古学家在南召县云阳镇西北杏花山东侧鸡河附近,发现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和一批动物化石。经研究,人类学家认为,南召猿人的生活年代与周口店北京猿人时代相当,南召猿人为迄今在河南土地上发现的最早的原始人类。1980年6月,考古学家在南召猿人化石发现地杏花山西边小空山上,发现一处猿人洞穴遗址。从该遗址发现的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等100多件旧石器和厚约1米的残余灰烬可知,南召猿人已经学会用火来取暖御寒防潮,烧烤食物来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促进肠胃对熟食的消化和吸收,促进大脑发育。 从南召猿人开始,河南地区一直有人类居住,从事着开天辟地的活动。比如,在灵宝市孟村涧河东岸发现的刮削器和石片,在洛阳市凯旋路东洛河附近发现的石核、石片、圆刮削器等,属于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在灵宝函谷关、渑池南村、三门峡王官沟、镇平北八里庙、新蔡诸神庙和安阳小南海等处发现的遗存,属于距今一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同时,从1965年春在许昌市西北灵井岩西侧文化遗存中出土的石器和动物化石研究结果来看,河南早期的人类活动,至此进入了距今约1万年的许昌灵井中石器时代。 此时期先民活动用的细石器与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发现的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是打制技术又有了新的进步。比如刮削器,根据不同的用途,细分为长条形刮削器、弧背形刮削器、圆盘状刮削器等。从许昌灵井遗址中发现的两段人类股骨化石来看,此时期的人类虽然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但是已经和现代人接近。 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之间的历史,对应着我国“三皇五帝”时代的神话传说。汉代著作《春秋运斗枢》指出:“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也。”单说伏羲,迄今在河南各地仍能听到他的神话传说,保存有后世为纪念其伟大成就而修建的遗迹。伏羲,即伏羲氏,又称“太昊”。南宋朱熹在《诗集传·陈风》中说:“陈,国名,太昊伏羲之墟。”今河南淮阳为古陈国都城,其城南平粮台一带为古宛丘遗址,相传即太昊之墟。 淮阳现存明代修建的太昊陵园,内有太昊墓冢和古建筑群,陵后有相传伏羲占卦用的蓍草种植园;园南处有相传伏羲揲蓍画八卦的八卦台等。伏羲出生于甘肃天水,而葬在河南淮阳,故天水是羲皇故里,淮阳是羲皇故都。2006年5月,两地携手联合申报太昊伏羲祭祀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李贽在《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中指出:“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牺牲,享神祇,故又曰庖牺氏。”这段话不仅反映了旧石器时代“人生之始”的社会状况,还简述了伏羲的主要贡献。在中医药方面,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伏羲制九针。”南宋罗泌在《路史》中言:“伏羲制砭。”伏羲所代表的时代在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初。相关研究表明,当时的人类已经能够制作出比较精细的石器工具,如用于医疗保健用的砭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曾出土有长约6厘米,呈三棱锥状,表面有磨制痕迹的砭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曰:“砭,以石刺病也。”意思是说用锋利尖锐的石片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由此可见,砭石作为我国已知的最早的原始医疗工具,为之后针刺针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反映我国战国秦汉时期及以前医学成就的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其中,《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记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 九针各有所用,如“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新郑郑韩故城遗址出土的砭石,与九针中的锋针形制相似,是研究早期针灸器具形制演变的重要实物。而九针中的毫针,即成为沿用至今最为临床常用的针刺用针。 此外,伏羲还开创了八卦理论,奠定了我国古老哲学《易经》的基础,形成了易学。医易互通,八卦中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均把阴阳学说作为系统阐述生理、病理和医理的理论纲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