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厚重的雁门关 |
|
□尚学瑞 万里长城沿线有13座知名的关隘,雁门关便是“长城十三关”之一,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境内,现为国家级名胜。我们去的那天,艳阳当空。 景区的入口位于“明月楼”,这是城郭的第一道门户。走近前看,单檐歇山顶式的城楼高高矗立,气势恢宏;3孔门洞开阔大气,古朴典雅;两尊武士塑像披甲持戈,威风凛凛。据说,此楼取名“明月楼”,意在让戍边的将士能遥望明月思念故乡。现在,它与对面的历史名人壁、塑像群、小桥流水等景致遥相呼应。 穿过“明月楼”,迎面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铺展开来,路两旁店铺林立,这里叫“边贸街”。行走在“边贸街”上,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昔日边关贸易之繁华。如今,这里游客云集,熙熙攘攘,仿佛是古时商队的驼铃和马蹄声延绵不绝的余响。 到“边贸街”的尽头,就正式入关了。雁门关以“险”著称。据记载,它已承载了3000多年的岁月积淀。雁门关因地处漠北与中原地区之间,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的赵武灵王开始,为守住雁门关,安定中原,这里的战火就不曾平息。 入关的第一道门叫“瓮城门”。虽然门已斑驳破旧,但是两边的对联特别吸引人:“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以前,我对“瓮城”没有概念;现在看到这里展示的旧兵器,又看了看讲解才知道“瓮城”的位置特殊,主要作用是保护主门。 雁门关的主门即西门,叫“地利门”,走过去回头仰望,高大巍峨的“宁边楼”赫然挺立,城楼上的“雁门关”3个字苍劲醒目。我们顺着阶梯登上城墙,脚踏青灰色的古砖,手触墙上斑驳的箭痕,纷杂的思绪像城墙垛口上猎猎招展的旗帜,飘进了几千年的历史故事中。那时,秦始皇派将领蒙恬由此出塞,“北击匈奴”;汉武帝遣将领卫青、霍去病、李广从这里出征,与匈奴军队厮杀;汉元帝派王昭君从这里出塞,与匈奴和亲,播下民族友好的种子,并留下“落雁”佳话;蔡文姬跨过了这道关,踏上了离别多年的故乡;唐太宗曾驻军戍边于此,以防突厥的内犯。特别是宋代,宋辽、宋金多次在这里激烈争斗,威猛的杨家将屡立功勋。1937年,贺龙元帅在这里指挥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防御忻口,取得雁门关大捷……真是“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 我们终于登临雁门关的制高点,耸入云天的雁塔在太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极目远眺,连绵的山脉雄伟壮丽,仿佛大地的脊梁;雄伟的长城像一条巨龙盘踞其上,气势磅礴。远处的烽火台静静矗立,就像默默坚守的士兵,诉说着曾经燃起的烽火和曾经传递的军情。我禁不住心生好奇,那里是李靖率军出关讨伐突厥的地方吗?这里是“杨六郎点将”的校场吗?《天龙八部》中乔峰跳崖之处又在哪里呢?种种疑问,使我游览的兴趣倍增。 我们最后来到雁门关的东门,叫“天险门”,这里是最后的关口,如果被攻破,就会祸及平原。我站在门前,抬头端详威严的城门,看到了城楼上高悬的“雁门关楼”和“中华第一关”匾额,心中顿生一种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忽然,我的身边人声鼎沸,走近一看,众人聚集处叫“忠武堂”,是为了纪念满门忠烈杨家将而修建的。看着一尊尊杨家热血男儿栩栩如生的塑像,不禁想起杨家将的故事,为那种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 夕阳为雁门关镀上了一层金色。此时,城楼的飞檐刺破暮色,喧嚣的景区归于宁静,恍惚间,历史与现实在此重叠。我觉得,雁门关不仅是雄关漫道,还是一座镌刻着岁月痕迹的不朽丰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凝固的史诗,都是中华民族坚挺的精神脊梁。它让我明白,山河壮阔处,自有千年不绝的家国魂。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