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当“牵牛花”绽放希望 |
|
□罗亚婷 临近中午下班,诊室外的喧嚣渐渐散去,走廊里只剩下零星的脚步声,整个空间弥漫着宁静却略带疲惫的氛围。就在这时,一对母女出现在诊室门口,打破了这份宁静。 小女孩儿看上去十来岁,扎着一对儿可爱的羊角辫,或许是对医院陌生的环境感到不安,她怯生生地躲在妈妈身后,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满是警惕与害怕。妈妈一手紧紧牵着孩子,仿佛这样就能给予她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手提着装满病历资料的袋子。那沉甸甸的袋子,似乎也暗示着她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妈妈的神色略显焦急,眉头微皱着,眼神中透露出对孩子病情的担忧与不安。 医生仔细询问病情后,为小女孩儿开具了眼底检查单。我主动迎上去,蹲下身与小女孩儿平视,轻声说道:“宝贝,阿姨带你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在那里,我们能看到你眼睛里藏着的小秘密,可有趣啦!”我轻轻握住她的小手,感受着她手心的温度和微微的颤抖。慢慢地,小女孩儿紧绷的身体放松了一些,在我的引导下,我们一起走进了检查室。在检查过程中,我不断地用鼓励的话语和轻柔的动作安抚她紧张的情绪,终于顺利完成了检查。 当检查结果出来的那一刻,我心里不由得一紧——小女孩儿被诊断为牵牛花综合征。这是一种根据眼底形态犹似一朵盛开的牵牛花而命名的疾病,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眼部疾病,可能会对小女孩儿的视力和未来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我看向小女孩儿的妈妈,轻声问她:“大姐,您知道孩子眼睛是什么情况吗?”小女孩儿的妈妈轻轻点了点头说:“知道,牵牛花综合征。今天是听说咱这儿也可以做眼部检查,我才带她来复查的。”说着说着,她的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在眼中打转,很快便顺着脸颊滚落下来。那一颗颗泪珠,仿佛承载着她无数个日夜的担忧与痛苦。 我搬了一把椅子,在小女孩儿的妈妈身边坐下,轻轻拍着她的肩膀,接着问她:“那么,您了解这个疾病吗?”她抬手擦了擦眼泪,嘴角挤出一丝苦笑说:“现在了解了。当时看到检查报告时,还和孩子开玩笑说,‘你的眼里有朵花’。”她的目光温柔地落在懵懂的小女儿身上,那眼神里满是疼爱与不舍,仿佛在凝视这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那您了解过后……是什么心情?能和我说说吗?”我忍不住追问。小女孩儿的妈妈沉默了片刻,喉咙动了动,声音哽咽地说:“绝望……医生讲解后就懵了,什么都听不见了。当时就只有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回响——完了,我的孩子完了。为什么是我的孩子?我们只是视力不好来检查,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当时我都想,我们回去,就当从没来过,这样一切就还是好好的。”听着她的倾诉,我的心也揪紧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我轻轻握住小女孩儿妈妈颤抖的手,希望能传递些许力量,说:“这个突然闯入生活的‘牵牛花’,好像一下子偷走了您所有的希望。但是我注意到,您一直带着孩子积极复查,这份坚持,本身就是对‘牵牛花’最有力的反抗。还记得确诊那天,您是怎么熬过最艰难时刻的?” 这个问题让小女孩儿的妈妈微微一怔。她的目光转向正在玩玩具的女儿,眼神渐渐变得柔和而无比坚定,声音也陡然清晰有力起来:“那天晚上,孩子抱着我说‘妈妈别哭,我的眼睛里有花朵,肯定是最特别的’。那一刻我告诉自己,再难也要陪孩子走下去。”听到这里,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为小女孩儿的坚强,更为眼前如山般厚重的母爱而感动。 接着,我指着墙上的视力表,引导小女孩儿的妈妈展望未来:“如果把时间快进十年,您希望那时的孩子会怎么回忆这段时光?”小女孩儿的妈妈眼中闪过光芒,充满希望地说:“我希望她记得,妈妈永远在她身边。也希望她能像现在一样,永远带着发现美好的眼睛。” 临走时,小女孩儿突然跑过来,把一张画塞到我手里。画上,戴着眼镜的小女孩儿眼中绽放着七彩的花朵,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我的花会一直开。”小女孩儿的妈妈看着画,脸上终于露出了释然的笑容:“或许这朵特别的‘花’,正是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道看见的光。” 阳光透过诊室的窗户洒落在地板上,映照着这对母女远去的背影。这场关于“花”的对话,不仅解构了疾病带来的绝望,更重新编织出了充满希望的生命叙事,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顽强。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永煤集团总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