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维护心脏健康,从饮食和运动做起 |
|
□褚振亮
心脏作为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如同汽车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为身体输送血液,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不良的生活方式正威胁着心脏健康。坚持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则是守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从饮食方面来看,心脏的“喜好”很明确。心脏偏爱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等。膳食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多糖,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膳食纤维就像血管的“清道夫”,能吸附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血液黏度,减轻心脏的负担。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每天摄入25克~30克的膳食纤维,可使心脏病发作的风险降低10%。 另外,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它能调节血脂,抑制炎症反应,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相反,心脏不喜欢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摄入过量的盐分,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泵血的压力;摄入过多的糖和脂肪,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等心脏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心脏健康,需要建立科学的执行框架。在饮食方面,人们可采用“彩虹餐盘”原则:每餐包含红色(如番茄等)、橙色(如胡萝卜等)、黄色(如彩椒等)、绿色(如西蓝花等)、紫色(如紫甘蓝等)5种颜色的蔬菜,配合适量的优质蛋白质。 运动对心脏的塑造作用呈现出剂量效应特征。当人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时,心肌细胞线粒体密度可增加30%~40%,毛细血管网密度提升25%,这种结构性改变使心脏输出量提高15%~20%。抗阻训练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肌肉质量,更重要的是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将糖尿病相关心脏病风险降低34%。运动医学专家建议采用“3+2”模式,即每周3次有氧运动配合2次力量训练,可获得较好的心脏保护效果。 将健康生活方式转化为全民行动,需要多维策略。在个人层面,可建立“心血管健康账户”,使用智能手环监测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和运动强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可视化管理能提升依从性。在社会层面,可以对40岁~74岁的公民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实施分级健康管理。 医疗机构应推广“运动处方”,由康复医师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种精准干预能降低再入院率。 运动方案可遵循“RAMP”法则:先进行动态拉伸(Raise),激活核心肌群(Activate),再进行动作模式训练(Mobilize),最后实施功率训练(Potentiate)。通过这种系统化、结构化的健康管理,不仅能将静息心率降至每分钟8次~12次,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真正实现“心脏年龄”比实际年龄年轻的目标。 (作者供职于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心内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