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八藿香正气水 |
|
□李爱军 藿香正气水系临床常用经典中成药制剂,源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历经千年传承创新发展,至今仍保持显著的临床效用。 方剂溯源 藿香正气散以藿香为主药,配伍紫苏、白芷、厚朴、茯苓等十余味中药,核心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引起的病证。这一时期组方以“外散风寒、内化湿浊”为治疗原则,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清代吴瑭的《温病条辨》又对藿香正气散进行了发展,创立了“五个加减正气散”(即一加减调升降、二加减宣经络、三加减利湿热、四加减运脾阳、五加减和脾胃之不同)。而“五个加减正气散”治疗又各有侧重,且都是在藿香正气散基础上化裁而成。 现代,随着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藿香正气散被改良为藿香正气水,而后又通过乙醇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口服液,提高了药物的吸收效率。 临床应用范围扩展至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剂型改变,但是其核心成分(藿香、紫苏、厚朴、茯苓等)仍严格遵循古方,仅在辅料和制剂工艺上有所调整。 现代制剂中添加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甘草浸膏等浓缩提取物以增强疗效。现如今市面上的剂型,从过去的散剂发展为现在的水(酊剂)、口服液、丸剂、合剂、浓缩丸、颗粒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等剂型,可谓多种多样。以其守正创新的模式体现中医药经典方剂的传承智慧。 成分解读 藿香正气水由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等中药组成。 君药 广藿香,味辛,性微温,能芳香化湿、和中止呕、解表祛暑。 臣药 苍术,味辛、苦,性温,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厚朴,味苦、辛,性温,能燥湿除满、消积导滞;半夏,味辛,性温,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味辛、苦,性温,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大腹皮,味辛,性微温,能行气宽中、利水消肿。六药相合,燥湿利湿、行气除满、调和肠胃,以助君药内化湿浊而止吐泻。 佐药 紫苏叶,味辛,性温,能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白芷,味辛,性温,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二药相合,助君药、臣药发散风寒、通窍止痛、宽中行气。 使药 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以上诸药配合,共奏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功效主治 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临床表现为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等。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藿香正气水具有解痉、镇痛、抗菌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缓解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等,从而调节人体免疫功能。 现代应用 藿香正气水除了口服,也可外用涂抹治疗蚊虫叮咬、湿疹、足癣、冻疮、眩晕、防晕车晕船等。 用药指南 藿香正气水 深棕色的澄清液体,味辛、苦。辅料为乙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药物渗透力,有效成分含量高,疗效快,发挥作用迅速;一次5毫升~10毫升,每日2次,用时摇匀。 藿香正气口服液 棕色的澄清液体,味辛、微甜。药效更温和,口感好,吸收快;一次5毫升~10毫升,每日2次,用时摇匀。 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禁忌证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饮食宜清淡。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高血压病、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以及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此药。对藿香正气水及乙醇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注意事项 因藿香正气水含乙醇(酒精成分,其他剂型均不含),服用后不得驾驶机动车、船舶,不得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以及操作精密仪器。藿香正气水不得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同服。因藿香正气水含生半夏,应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服药后如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头晕、潮红、心悸异常等情况,患者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