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医门五训 |
|
笔者习医之时,尝得尊师指教,获益良多,今撷其精华,名谓医门五训,爰引其后,以告同道,愿为共勉。 勤于临证 师曰:学医之目的,在于疗病除疾,延年益寿,此只有临证之一途。再者,青年学子虽已读书数载,但终是书本功夫。先哲良言成多,总非句句真理,欲别正误,非临证莫属。常言“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杜甫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皆示实践之重要。故勤于临证为医生之第一要务,是著述写作的源头活水,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手不释卷 师曰: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故当终身进取、勤学不辍,不可蹉跎岁月。况只懂医理,非是全才。天文、地理、生物、文学、历史、哲学,皆须涉猎,尤以文理二者为要旨。古今名医,无不是文学大家。否则,欲承先,读不懂前贤著作;欲启后,写不出百字短文,何以能流芳千古、恩泽后人呢?因此,只有手不释卷、学富五车,才能左右逢源,临证不惑,成为一代名医。 博采众长 师曰:为医之道,不可私承家技,终始顺旧,而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作者自习医以来,无论师传心授,同道之长,还是读书有得,治病所悟,以及民间验方,病家经验,皆处处留心、无所不学。这样,就丰富了自己的临床经验,而且有很多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博采众长,不仅要化为己有,还要有所发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不囿于成功的经验,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例如,已故名医岳美中老先生在谈及咳嗽之治时讲到,患者咳嗽之始常先感咽喉发痒,每加橘红一味,效果良好。经临床验证,不仅咳嗽,而且哮喘患者无论寒热虚实加之更佳。另外,笔者早年侍诊,见老师治疗慢性胃炎时,常用杏仁,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其故。师曰:胃炎患者多吐酸水,杏仁味苦入肺,走水之上源,可宣化湿邪以绝生酸之源,且苦可健胃,是为治本之法,故较单用制酸之品效果更佳。临证用之,诚如师言。由此又联想到治消化性溃疡,笔者将杏仁与滑石相配,前者散湿,后者护肌(保护溃疡面),抑酸止痛,标本兼治,疗效之好,自不待言。 笔耕不辍 师曰:古今有不少名医毕生忙于诊务,虽医技超群,但未留下传世之作,因而只能是一时一方受惠。倘若能于临证之际,将平生所学及其宝贵经验撰写成文,传诸后人,那么,对医学之贡献、人类之贡献岂不更大?笔者自临证以来,谨记师言,稍有所得,便随手录之,寒来暑往,未敢少歇。天长日久,一篇篇论文就在茶余饭后写成了,既可与同道共享,有益于后人,又能督促自己反复思考,不断学习。如若临时抱佛脚,只能是东拼西凑,拾人牙慧,一定写不出高质量的论文。 永戒骄浮 师曰:虚怀若谷,谦受益,满招损。这些至理名言,早已人人皆知。然而要做到永远谦虚谨慎、终身学习,即使是闻名遐迩的上工良医,亦非易事。因此,骄傲和虚浮当永远戒之,不要有点儿成绩,便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其结果只能是停滞不前。 此外,医德的修养亦至为重要,若无大慈恻隐之心,不存济世活人之志,虽身怀绝技,却遗患要财,啬术自贵,皆不能称作上工良医,垂范后人。故为医者,当勤于临证、手不释卷、博采众长、笔耕不歇、永戒骄浮。此医门五训,谨与同道共勉。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