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的辨治思路 □刘文超
笔者多年临床实践发现,诸多牙痛患者常因剧烈疼痛导致容貌憔悴。牙痛虽属非致命性疾患,但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中医疗法通过穴位刺激干预牙痛症状,可获显著疗效。 辨证思路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治疗牙痛前,得先分清类型。常见的牙痛类型有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虚火牙痛。 风火牙痛 多因外感风邪,与体内火热之邪相搏,循经上犯牙龈所致。临床以牙体剧痛、遇风或进食冷热食物则痛势加剧为特征,牙龈红肿,可能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外感症状,舌苔薄白或微黄,脉象浮数。 胃火牙痛 主要由于过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导致胃火炽盛,循经上攻牙龈引发。牙痛特点是疼痛剧烈,牙龈红肿明显,甚至出血,伴有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黄厚,脉象洪数。 虚火牙痛 多见于肾阴亏虚之人,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虚火上炎,灼烁牙龈,引发牙痛。这种牙痛通常是隐隐作痛,时作时止,牙齿松动,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等症状,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选穴思路 针对不同类型的牙痛,笔者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穴位疗法。 主穴 合谷穴、颊车穴、下关穴。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位于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面口合谷收”,合谷穴对治疗头面部疾病效果显著,能疏通阳明经络、祛风止痛,是治疗牙痛的要穴。无论哪种类型的牙痛,刺激合谷穴都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按摩时,用拇指指尖用力按压,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持续按压1分钟~2分钟,可双手交替进行。 颊车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此穴能疏通足阳明经气血,解痉止痛、活血消肿。 下关穴:同样属于足阳明胃经,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下关穴对牙痛、牙关紧闭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配穴 根据不同类型的牙痛,搭配相应的配穴,能增强治疗效果。 治疗思路 风火牙痛 配穴加外关穴、风池穴。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此为同身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能疏风清热、解表止痛。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穴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可疏风解表、清利头目。 胃火牙痛 配穴加内庭穴、二间穴。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在足背第2趾、第3趾之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可清泻胃火、消肿止痛,是治疗胃火牙痛的特效穴。二间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荥穴,位于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处,也能清泻阳明之火。 虚火牙痛 配穴加太溪穴、行间穴。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可滋阴益肾、清热降火。行间穴为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位于足背第1趾、第2趾之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可清肝泻火、凉血解毒。 按摩手法 穴位找准了,按摩手法也很重要。常用的手法有按揉、点压和掐法。 按揉法 用手指指腹放在穴位上,以穴位为中心,做轻柔缓和的环形转动,每分钟120次~160次。比如按揉合谷穴、下关穴、风池穴等,力度要适中,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1分钟~2分钟。按揉手法可以促进穴位局部气血运行,激发穴位的治疗作用。 点压法 用手指指端垂直用力按压穴位,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保持数秒后放松,重复操作。点压内庭穴、太溪穴时,每次点压3秒~5秒,然后松开再点压,反复进行1分钟~2分钟。点压法刺激性较强,能起到通经活络、开窍醒神的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和食指指甲相对,用力掐压穴位,适用于一些疼痛较为剧烈的情况,如牙痛发作初期。掐法刺激强度大,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避免损伤皮肤。比如患者在牙痛发作时,可掐合谷穴,力度以能忍受为宜,持续掐压1分钟~2分钟。 (作者供职于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