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恩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起始标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时,万物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天地间阳气愈发充盈,气温逐渐升高,雷雨增多,自然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在这一特殊时段,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也随之调整,养生重点需要顺应时节转变,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明确指出心与夏季的紧密联系。因此,立夏时节,养生的重点在于养心。 从中医理论角度深入剖析,心在人体五脏六腑中占据主导地位,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志,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夏季属火,与心在五行中同气相求,心气在夏季最为旺盛,同时也更容易出现失衡。当心气、心阳、心阴出现亏虚时,人体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养。 养心气:补益心气,增强动力 心气亏虚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这类人群往往动辄气短、心慌、乏力,身体易感到疲惫,运动耐受力下降。这是由于心气不足,心脏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减弱,无法充分濡养全身。对此,建议采用西洋参、黄芪、五味子搭配泡茶的方法。西洋参味甘、微苦,性凉,具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五味子味酸、甘,性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每天取西洋参2克,黄芪2克,五味子1克,用开水冲泡后频饮,有补益心气的功效,可以改善气短、心慌等症状。 养心阳:温通心阳,驱散寒邪 心阳亏虚者常表现为心慌、多汗,平时怕冷、怕风,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容易手脚发凉。这是因为心阳不足,无法温煦机体,导致寒邪内生。针对此类情况,可选用桂枝、甘草煎服。桂枝味辛、甘,性温,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甘草味甘,性平,可调和诸药、益气补中。每日取桂枝12克,甘草6克,加水煎煮15分钟,或代茶饮用,每次服用200毫升,每天3次,饭前饭后均可。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温通心阳,驱散体内寒邪,改善怕冷、心慌等不适。 养心阴:滋养心阴,宁静心神 心阴虚的典型症状为失眠、心慌、五心烦热,即两手心、两脚心及心胸部位自觉发热。这是由于心阴不足,不能滋养心神和濡润机体,虚热内生所致。调养心阴,可采用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泡茶。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能益气健脾、生津润肺;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五味子,敛阴止汗、生津安神。每日取太子参3克,麦冬3克,五味子1克,泡茶频饮。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理,取适量的百合、山药、红枣熬粥。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这些食材搭配熬粥,不仅美味可口,还能滋养心阴。同时,适当增加牛奶、蛋类、瘦肉的摄入量,这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也有助于补养心阴。 除了针对不同心之虚证的调养方法,立夏养生还有诸多注意事项。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液由心血所化生,立夏之后天气炎热,人体容易出汗,但是出汗量不能太多,避免耗伤心阴。过度出汗不仅会损伤心阴,还可能导致心气不足,引发心慌、乏力等症状。因此,在运动或日常活动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大汗淋漓。 在饮食方面,立夏之后雨水增多,湿气较重,适当增加豆类食品的摄入量十分必要。豆类食品具有健脾和胃、益气除湿的作用,如绿豆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红豆利水消肿、解毒排脓,黑豆补肾益精、养血祛风。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将豆类煮成粥、汤或制作成豆制品食用。同时,不能过食寒凉食品,如各种冷饮、凉拌蔬菜等。立夏之后,人体阳气浮越于外,体内阳气相对不足,过食寒凉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进而对体内的阳气造成伤害,这也正是中医“春夏养阳”理论的体现。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