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牙周炎的诊断与治疗
立夏时节话养生
科学认识结核病的传染本质
单抗制剂的多维解析与临床应用价值
1
11 1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牙周炎的诊断与治疗
  常见病因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微生物引发的牙周组织慢性感染性疾病。该疾病会致使牙齿支持组织(即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发生炎症,进而形成牙周袋、出现附着丧失,以及牙槽骨吸收的情况,最终可能导致牙齿缺失。从病理机制来看,牙菌斑中的有害菌群持续释放毒素,刺激牙周组织产生免疫反应,经年累月造成不可逆性损伤。同时,口腔微生态失衡会进一步加剧炎症反应,如吸烟会改变唾液成分,降低其抑菌能力,为有害菌滋生创造条件。
凡是能够加重牙菌斑滞留的因素,例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异常等,都可成为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从而加速牙周炎的发展进程。牙周炎属于多因素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会降低牙周组织抵抗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行为因素(如吸烟、精神压力等)都有可能是其危险因素。在我国,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首要原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0%,牙周炎的高发病率严重威胁国民口腔健康。
临床表现
牙周炎主要分为慢性牙周炎和侵袭性牙周炎两种常见类型。
慢性牙周炎是最为常见的牙周炎类型,约占牙周炎患者总数的95%。慢性牙周炎具有以下特点:起病较为缓慢,患者在刷牙或进食时,可能会出现牙龈出血的症状,或感觉口腔内有异味;牙面上通常存在大量牙石,牙龈呈现鲜红或暗红色炎症表现,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甚至出现增生,探诊时容易出血,严重时可能溢脓;会形成牙周袋;当牙槽骨吸收发展到一定程度,牙齿可能出现松动、病理性移位,甚至引发牙周脓肿等情况;一般会同时侵犯口腔内多个牙齿,且具有一定对称性,磨牙、下前牙以及邻面由于菌斑、牙石容易堆积,所以更容易发病,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在疾病晚期,常伴随其他病变和症状:牙齿移位;因牙松动、移位和龈乳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由于牙周支持组织减少,产生继发性创伤;牙龈退缩使牙根暴露,对温度刺激敏感,甚至引发根面龋;深牙周袋内脓液引流不畅,或患者身体抵抗力降低时,会发生急性牙周脓肿;当深牙周袋接近根尖,可引起逆行性牙髓炎;牙周袋溢脓和牙间隙内食物嵌塞,会导致口臭。
侵袭性牙周炎发病时间通常始于青春期前后,患者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其显著特点是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患者口腔内菌斑、牙石量较少,牙龈表面炎症轻微,但是已经存在深牙周袋,同时伴有快速的骨吸收和附着丧失现象,并且具有家族聚集性特征。研究人员发现,这类患者体内常存在特定的致病微生物(如伴放线聚集杆菌),这些细菌毒性强且具有免疫逃逸能力,使得疾病进展迅速。此外,部分患者的免疫功能缺陷,如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吞噬功能异常,也会加速牙周组织破坏。
鉴别诊断
诊断牙周炎时,若牙周探诊深度超过3毫米,同时伴有炎症,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牙龈出血,或在牙周袋探诊后出血;邻面临床附着丧失大于1毫米,牙槽骨存在水平型或垂直型吸收,晚期牙齿出现松动或移位。临床上常借助口腔X线检查辅助判断牙槽骨吸收情况,数字化根尖片和曲面断层片能更清晰呈现骨质破坏程度。近年来,锥形束CT(计算机层析成像)也逐渐应用于牙周炎诊断,其三维成像技术可精准评估牙周骨组织的细微变化,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早期牙周炎的诊断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与牙龈炎进行鉴别:早期牙周炎与牙龈炎都存在牙龈炎症、出血症状。早期牙周炎形成的牙周袋为真性牙周袋,能够探到釉质牙骨质界,牙槽骨吸收表现为嵴顶吸收,或硬骨板消失。经过治疗,炎症虽然可以消退,病变也能静止,但是已遭到破坏的支持组织难以完全恢复正常。而牙龈炎可能存在假性牙周袋,不存在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情况,治疗效果较好,组织能够恢复正常。
治疗原则
牙周炎的治疗目标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等病原刺激物,消除牙龈炎症,使牙周袋变浅,改善牙周附着水平,并尽可能促进适当的牙周组织再生,同时要确保这些治疗效果能够长期稳定维持。治疗手段包括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等基础治疗,必要时开展牙周手术。对于病情严重且涉及多学科问题的患者,还需要联合修复科、正畸科进行综合治疗。例如,针对牙齿移位患者,在牙周炎症控制后,可通过正畸治疗恢复牙齿排列;对于牙槽骨严重吸收的患者,可采用引导骨再生术促进骨组织修复。
慢性牙周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并且要依据各个患牙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全科医生应及时将患者转诊给牙科医生,同时开展健康教育,与牙科医生共同协助患者养成爱护牙齿的良好习惯。
预防措施
牙菌斑微生物及局部刺激,是引发牙周组织炎症的病因。因此,保持牙面清洁,及时清除牙面菌斑和局部刺激物,消除牙龈炎,是预防牙周炎的关键所在。日常可通过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和牙缝刷等工具,做到有效清洁牙齿邻面和龈沟。此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洁治,建议每6个月~12个月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洗牙一次,有助于及时清除牙石和菌斑。对于已经患有牙周炎的患者,更需要重视早诊断、早治疗,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牙周炎复发。此外,坚持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牙周炎的发病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可增强牙周组织健康;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的摄入量,能降低牙菌斑形成和龋病发生风险,间接保护牙周组织。
(文图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