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作息时间改变、饮食不规律、体虚上火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脾胃损伤。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瑰宝之一,补中益气丸承载着先贤们的智慧,经过不断完善,现已成为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的经典中成药。 方剂溯源 补中益气丸,源自金元时期医学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张元素《内经》脏腑理论和《黄帝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认为元气之充足,皆内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土为万物之母”,脾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因此,李东垣主张“调饮食,适寒湿”,使脾胃功能健全,强调“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由于当时国家战争频繁,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劳役过度,饮食失节,起居不时,精神状态处于惊恐不安状态,必然会导致脾胃虚弱。 李东垣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观点,强调脾胃健康对于人体非常重要。李东垣一生潜心研究脾胃病理,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脾胃学说”。《脾胃论》一书由此诞生。李东垣被后世誉为“脾胃学派”的创始人。 补中益气丸因其临床应用广泛,各版《中国药典》均有收录。 成分解读 补中益气丸的现代药物成分由炙黄芪、党参、炙甘草、炒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等中药组成,辅料为生姜、大枣。 君药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肺经。经炮炙后,黄芪尤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 臣药 党参,味甘,性平,补脾肺气、生津养血;炒白术,味甘,甘补扶正、燥湿利水、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味甘,性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 佐药 陈皮,味辛、苦,性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当归,味甘、辛,辛散温通、补血和血。两药相合,既助君药、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 使药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升散清泄。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 以上诸药配合,能使“脾胃虚弱者补、中气下陷者升、气虚有热者除”,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 适应证 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为饮食减少,体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脉虚。 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为崩漏,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 气虚发热 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脉虚无力,身热自汗,渴喜热饮。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补中益气丸对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均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补中益气丸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抗菌、抗病毒、调节胃肠功能,对胃溃疡、胃肠道黏膜损伤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此外,补中益气丸还具有增强心肌功能、促进代谢、抗肿瘤、抗基因突变的功能。 用药指南 补中益气丸为棕褐色至黑褐色的丸剂,味微甜、微苦、辛。 剂型选择 市面上有传统的大蜜丸、水丸和浓缩丸3种。大蜜丸,药效显著,针对性强;水丸,易崩解和溶散,吸收快;浓缩丸,成分高度浓缩,药物稳定性好。 用法用量 口服,空腹或饭前服用补中益气丸为佳。大蜜丸为每次1丸,每日2次~3次;水丸为每次6克,每日2次~3次;浓缩丸为每次8丸~10丸,每日3次。 禁忌证 患者服用补中益气丸期间,禁烟禁酒,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中益气丸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以及暴饮暴食后脘腹胀满实证者;高血压病患者应慎服补中益气丸;儿童、年老体弱、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服用补中益气丸。 注意事项 患者服用补中益气丸期间,如果出现头痛、头晕、皮疹、血压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服用补中益气丸期间,不宜和感冒类药物及藜芦或其他制剂同时服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经开区潮河瑞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