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中医药周刊·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中医药周刊·杏林
 
第六版:中医药周刊·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视角下的脑梗死防治思路
传统中药方剂的现代应用解析之十六 补中益气丸
基于“治未病”理念的督灸疗法
失眠的辨证论治及体会之一
1
11 1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视角下的脑梗死防治思路
 


□杜鹏

脑梗死,是中医学的“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简单来说,就是脑部血管被血栓或斑块堵塞,导致脑细胞因缺氧而坏死。
中医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病因与气血不足、痰瘀阻络、肝肾阴虚等密切相关。气血不足者,久病体虚,血液无法顺畅供应脑部;痰瘀互结者,长期饮食油腻、缺乏运动,导致体内湿气重、血液黏稠,形成“淤堵”;肝肾阴虚者,年龄增长或过度劳累,肝肾功能衰退,无法滋养脑髓。
早期症状
脑梗死的早期症状往往被误认为疲劳或普通头晕、头痛等,但是若能及时识别,可以为患者的抢救争取宝贵的时间。
突发性“肢体不灵”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可能导致患者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
典型表现:患者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走路不稳,需要立即就医。
语言障碍与眩晕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火亢盛或心阳不振,可能导致“窍闭”。
典型表现:患者说话含糊不清,或突然天旋地转的眩晕,伴随恶心呕吐。
头痛与视物异常 中医认为,肝阳上亢或痰湿上蒙清窍,可能引发头部胀痛或视物模糊。
典型表现:患者突发剧烈头痛,或双眼视物重影、视野缺损。
预防策略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日常调理降低发病风险。以下方法简便实用,适合大家长期实践。
饮食调养——疏通血管的“天然药膳” 原则:健脾祛湿、活血化瘀。笔者推荐食谱为山楂荷叶粥、三七蒸鸡。山楂荷叶粥是将山楂、荷叶煎水,加入粳米煮粥。山楂行气消食,荷叶清热祛湿,适合血脂高者食用。三七蒸鸡是将三七粉、土鸡,隔水蒸熟。三七粉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血液黏度。
禁忌食物:高脂高盐类食物,如肥肉、咸鱼等,易加重痰湿,导致血管硬化。冷饮摄入过量,寒凉伤脾,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每日饮温开水1500毫升~2000毫升,但是晚餐后应当尽量减少饮水,避免睡前加重水肿。
运动养生——疏通经络的“自然疗法” 原则:动静结合,适度为宜。笔者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步行或慢跑等。练八段锦或打太极拳,动作缓慢舒展,可以调和气血,改善肩颈僵硬。建议每天早晨坚持练习10分钟~15分钟。步行或慢跑: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禁忌动作:剧烈扭头,如打羽毛球时或突然回头时,可能刺激颈部血管。晨练时间不宜过早,清晨气温低,血压易波动,建议上午9点后活动。运动前应做足热身运动。运动后应做足底按摩(按压涌泉穴),可引火归元,改善睡眠。
情志调节——保护血管的“心理防线” 原则:平和情绪,疏肝解郁。中医认为,怒则气上,恐则气下,长期情绪波动过大会耗伤心脾之气,诱发脑梗死。实用方法:静坐,每天早晚坚持静坐5分钟,闭目调息,缓解压力。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练书法、听戏曲,转移注意力。
禁忌行为:过度劳累,长期熬夜、加班,会导致心肾不交,加重亚健康状态。家庭成员之间应多沟通,子女可定期陪伴父母进行户外活动,减少孤独感。
穴位保健——居家防治的“安全屏障” 笔者推荐多按压穴位,如足三里穴、太冲穴、风池穴等。操作方法:按压足三里穴,健脾益胃,增强体质。用拇指按压至酸胀,每侧3分钟,每日1次~2次。
太冲穴:疏肝理气,缓解头痛、头晕。操作方法:双手拇指同时按压,揉搓1分钟~2分钟。
风池穴:祛风通络,改善颈肩僵硬。操作方法:双手手指交叉置于后脑,轻揉穴位。
注意事项:按摩时力度以“酸胀”为宜,避免用力过猛。
脑梗死虽然凶险,但是通过中医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大原则,结合现代医学的规范治疗,可以降低风险。若家中已有脑梗死患者,家属需要学习基础护理知识,如预防跌倒、指导吞咽训练等。大家要坚持适度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为血管健康筑起坚实屏障。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曹乡卫生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