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深化协同 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高质量发展 |
|
自2022年5月国家中医(脑病)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获批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将合作共建作为关键路径,把创新发展作为核心动力,在探索中稳步前行,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高位推动,夯实组织与要素保障。在强化组织领导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洛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多次专题调度,及时解决问题,有力保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在推进要素保障方面,出台《洛阳市支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运营的政策清单》,明确建设土地供给、财政支持等23项优惠措施;在加强政策保障方面,全面落实“河洛英才计划”,保障引进人才子女入学、出行等优惠政策有效落地,并确保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合理。 合作共建,推动同质化融合发展。一是实现深度融合。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三个院区、独立运营、统筹发展”的合作模式,洛阳市中医院挂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发挥品牌协同效应。2022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简称东直门医院)选派的执行院长到任履职,同时,完成法人变更相关手续,确保医院管理架构调整无缝衔接。二是加快同质化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京洛两地建立统一的管理标准;柔性引进东直门医院脑病学科王永炎院士团队、骨科徐林院士团队,聘任岐黄学者高颖教授为脑病中心学科带头人;率先在豫西地区开展5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改善脑瘫患儿畸形,降低肌张力,使患儿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三是促进合作交流。积极与东直门医院开展紧密合作,推行“双主任制”“双循环制”等创新模式。通过举办科研讲座、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组织“青年人才医教研能力提升培训工程”系列讲座31次,举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新发展大会系列论坛11场,加强京洛两地学术交流。截至目前,东直门医院累计选派专家长期驻洛73人次,交流指导264人次。洛阳医院选派76名骨干赴京学习。 创新驱动,强化辐射与带动能力。一是建设特色专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借助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资源优势,以打造脑病科、周围血管病科2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获批临床中药学、中医脑病2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稳步推进脑病等4个“院中院”和胸痛救治等“三大中心”建设。2023年,全院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非药物疗法比例、以中医疗法为主治疗的出院患者比例均高于全国中位值;2022年“国考”等级晋升为A级,国家排名第104名,较2021年提升67名,位列河南省第四名,地市级同级医院第一名,并在2023年连续保持A级的成绩。二是推动科研创新。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科研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成功获批河南省传统制剂开发与质量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周围血管病重点实验室、洛阳市中药制剂重点实验室以及洛阳市中医脑病重点实验室。三是强化辐射带动。牵头组建豫西地区中医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涵盖三门峡市中医院等8家市级中医院和洛阳市的9家县级中医院;成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医脑病专科联盟,吸引周边地区29家市、县中医院加入。成立洛阳市中医院城市医疗集团,为1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202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省内异地就医人次较2023年增长18.6%,较2022年增长100.5%;跨省异地就医人次较2023年增长58.6%,较2022年增长283%。 下一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继续探索创新,认真落实区域医疗中心十大功能定位,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推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执行院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