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郑生 李鹏辉 李孟麒
案例一 2010年1月29日初诊 胡某,女性,47岁,工人,胃胀2年有余,加重伴呕吐半年。 病史 2年前,患者因长期饮食不节出现胃胀,饭后稍甚,自服莫沙必利、吗丁啉后缓解,未进行系统性治疗,逐渐出现胃痛(饥饿时明显,进食后好转),服上述药物及抑酸剂后无明显改善,遂到当地某医院进行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间断给予中药、西药(具体用药情况不详)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半年来,患者胃胀加重,偶尔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腹泻,体重下降,已经影响正常工作。最新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1期,幽门不完全性梗阻。患者为寻求中医治疗,向国医大师李振华求助。 诊见 患者有胃胀,呕吐(频繁发作),嗳气,进食少量流食,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量少(2天~3天1次),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稍细。 中医诊断 胃痞(脾虚肝郁、胃失和降)。 西医诊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1期,幽门不完全性梗阻。 治则 健脾疏肝、降逆和胃。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木香6克,砂仁10克,厚朴10克,炒枳壳10克,醋郁金10克,乌药10克,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2克,炒小茴香10克,柿蒂15克,刘寄奴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为引。共7剂。水煎服,每天1剂。 医嘱 忌服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调畅情志。 2010年2月7日二诊 服上药后,患者胃胀明显减轻,胃痛缓解,舌脉同前。守上方加柴胡6克,继服15剂,水煎服,每天1剂。 2010年2月24日三诊 患者服上药后,稍有胃胀,呕吐次数明显减少,食欲增加,能进食少量非流食,大便基本恢复正常(1天~2天1次),偶尔嗳气,身体较前有力,但受凉后仍感胃痛(得温则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细、稍滑。患者胃之和降逐渐恢复正常,脾胃虚寒之象较明显。守上方加黄芪15克,桂枝6克,有黄芪建中汤之意,以达温中健脾的目的。共10剂,水煎,每天1剂。 2010年3月6日四诊 患者胃胀、胃痛基本消失,呕吐未再发作,精神明显改善,偶感胃灼热,余无不适。守上方去掉桂枝、刘寄奴,加煅瓦楞15克,继服10剂,每天1剂,以巩固治疗。 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精神状态恢复如前,能够正常生活,未再复发。 按语 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得食则胀,嗳气则舒。胃痞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患者发病或症状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此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而成,如《黄帝内经》中记载:“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脾不能行气于四脏,结而不散则为痞”。李振华认为,胃痞与肝脾胃密切相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宜健、肝宜疏、胃宜降,三者升降相因,疏运相和,气机通畅,无痞塞之病。该患者疲乏无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腻为脾虚湿盛。因饮食伤脾,日久脾虚失运,胃失和降,土虚木壅,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和而成痞证。因此,立法为健脾疏肝、降逆和胃,以健脾为主,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理气;厚朴、炒枳壳、柿蒂,和胃降逆止呕;刘寄奴、醋郁金、乌药、炒小茴香,疏肝行气止痛;焦三仙,消食和胃,故针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不完全性梗阻的器质性病变,经上述治疗后得以痊愈。 案例二 1974年1月初诊 刘某,女性,23岁。 病史 1974 年除夕,刘某新婚不久,全家人摆开宴席以示庆贺。同桌的亲朋好友喝的都是白酒,刘某推辞说自己不会喝白酒。热情的小姑子说道:“嫂子,咱俩喝红酒。”谁知道粗心的小姑子,误将装有硫酸的红酒瓶当成了真正的红酒,给刘某斟了一杯,也给自己倒了大半杯。两人碰杯对饮,“酒” 刚下肚,两人便大呼疼痛,感觉腹内犹如烈火燃烧,随后口吐鲜血。家人见状,立即将姑嫂二人送往商丘某医院抢救。 医生经过检查,告知两位患者,她们是因误服硫酸,引发食管溃破,进而导致大出血。刘某出血量约150毫升,小姑子出血量约100毫升,刘某体温39摄氏度,小姑子发热较轻。经医院多方救治,采用止血、消炎、补液等治疗措施后,两人出血得以止住。但两人吞咽困难,仅能进食流质食物,治疗6天后出院。而后,她们又赴某省级医院寻求治疗,经X线检查,两人被诊断为食管狭窄,必须手术治疗。两人询问如何手术,医生说:“将食管狭窄处切掉,再将食管两端吻合,手术部位在胸部,手术时需要将肋骨切断再缝合。”两人闻听,大哭不止。一个是刚结婚的新媳妇,一个是尚未出嫁的姑娘,两人都不愿意手术治疗。为了寻求中医治疗,两人来到李振华所在的医院就诊。 李振华在了解患者的病情后,非常同情两人的遭遇。但是李振华坦然告知患者:“此病我也没有治疗过,我只能想方设法为你们两人治疗试试。”为了不手术治疗,两人同意尝试中医治疗。 症见 两人均有头晕,吞咽困难,不能吃固体食物,食欲差,口干,体倦无力。刘某症状较重,小姑子症状相对较轻。X线检查结果显示:刘某食管黏膜破损约2.5厘米,小姑子食管黏膜破损约2厘米,收缩功能均较差,两人均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象弦细。 诊断 两人均为食管烧伤(食管狭窄)。 辨证 热毒内炽、损伤津血。 治则 滋阴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 自拟养阴益胃汤。北沙参21克,麦冬15克,石斛15克,生白芍21克,葛根15克,丹参24克,牡丹皮10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炒枳壳10克,天花粉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 二诊 两人服药3剂后,刘某较前吞咽顺利,可以吃面条(需要喝水冲下),其他症状均减轻;小姑子好得较快,可以吃油条。在原方基础上加炒桃仁10克,两人继服8剂。小姑子已经可以吃馒头,刘某也可以吃少量馒头。 三诊 两人服药1周后,已经可以正常吃饭,吃馒头时不用喝水送下,小姑子已经痊愈,刘某早上口稍干。钡餐透视检查:两人食管黏膜均恢复,收缩功能正常。刘某舌苔薄白,舌质稍红,脉细,按上方加炒牛蒡子10克,知母12克,继服10剂,巩固疗效。 随访7年,两人身体健康。 按语 该病例在中医著作中未见记载,更没有治疗该疾病的经验能够借鉴,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分析,患者是由外邪(硫酸)入侵而致病。硫酸为强酸性化工品,具有强烈腐蚀性和氧化性,属于中医的热毒,热毒内侵,食管黏膜严重破损后形成瘢痕,气血瘀滞不通,出现吞咽困难,不能摄入固体食物,热灼伤阴可见口干,食管损伤后导致胃功能降低,故见头晕、食欲差、体倦乏力等症,又依据舌质红、苔黄少津,脉象弦细,系热毒内炽、损伤津血而致病。以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为法,方用自拟养阴益胃汤治疗。方中北沙参、麦冬、石斛、生白芍、葛根,滋阴清热,益气生津;牡丹皮、生地,清热凉血生津,活血化瘀;丹参、当归,活血祛瘀,消除瘢痕;炒枳壳,理气行气,气行则血行;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茯苓,利水渗湿,消除水肿;甘草,调和诸药。两人先后服药20余剂,而获痊愈。 该病既是少见病,也是疑难病。李振华表示,自己在7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仅见过这两个病例。然而,李振华的治疗思路与治疗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李振华常对弟子说:“方有别,医无界。”通过这两个病例,我们不禁思考,是否能为硫酸导致的外伤治疗提供借鉴?对于一些未曾治疗过或未曾见过的疾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尝试,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名老中医李郑生传承工作室,系河洛李氏脾胃学术流派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