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润成
真菌性皮肤病是指由真菌引起的人类皮肤、黏膜及毛发和甲部等皮肤附属器的浅部感染性疾病。临床上多呈水疱鳞屑型表现。该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病率高,具有传染性,易复发或再感染性。 病 因 真菌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包括黄癣菌、白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疣状毛癣菌等。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当人体皮肤上有适合真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时,就容易发生癣病。 有些人容易出汗,且不及时擦净和保持干燥,则容易感染真菌而发生花斑癣。经常穿皮鞋、运动鞋,局部透气性差导致足部湿度和温度增高,若不注意足部清洁,极易发生足癣。 临床表现 真菌性皮肤病临床上呈水疱鳞屑型表现,损害多局限于一侧,初发为小水疱,疱液干涸后脱屑,范围不断扩大,久之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皮纹增宽,失去正常光泽,触之有粗沙感。常见的类型有头癣、手足癣、股癣、花斑癣等。 头癣:由皮肤癣菌引起的头皮、毛发和毛囊的感染,可分为黄癣、白癣和黑点癣等。黄癣俗称“秃疮”“瘌痢头”,皮损以有鼠臭味的碟形黄癣痂为特征,易形成永久性脱发。白癣的皮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根部有白色菌鞘包绕,易折断。黑点癣可见头皮点状炎性鳞屑性斑片,稍痒;部分患者可有局灶性永久性脱发。 手足癣、股癣、体癣:手足癣表现为指(趾)间及掌(跖)皮肤的脱屑、瘙痒、糜烂及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的局部红、肿、痛。股癣一般由足癣或手癣自身传染引起,皮损的形态多为不规则形或弧形,有苔藓样变或急性和亚急性湿疹样改变,易并发细菌感染,患者自觉瘙痒剧烈。体癣皮疹初起为红斑或丘疹,随后向四周扩散成为环形,有的产生新的皮疹不断向外扩散形成同心环,有瘙痒感,可并发细菌感染。 其他:真菌性皮肤病除了上述表现外,还有其他表现。如发生在甲部的真菌性皮肤病俗称“灰指甲”,表现为甲的颜色和形态异常;湿疹样癣菌疹特点为双侧掌面及指腹部发生散在或群聚深在性水疱,疱壁不易破,患者自觉奇痒难忍;夏季多汗,由花斑癣菌引起的花斑癣又称“汗斑”,皮损为斑疹,表面附有微量糠状鳞屑。 但也有学者认为花斑癣菌不属于真菌的范畴。 检 查 真菌显微镜检查:选取皮损边缘的鳞屑置于玻片上,加氢氧化钾溶液,加盖玻片,置于酒精灯上加热片刻,进行镜检观察。检查结果为阳性者,可作为确诊的依据;阴性者,不排除癣的可能。 真菌培养:从病灶取来鳞屑、毛发或疱膜进行接种、培养。5天左右有菌落生长,可进行菌种鉴定;若无菌落生长,培养结果为阴性。 伍德灯检查:真菌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下可产生带色彩的荧光,临床上对浅部真菌病,尤其是对头癣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诊 断 根据病史,临床上水疱鳞屑型症状初发为小水疱,疱液干涸后脱屑,脱屑处皮肤粗糙增厚等可以作为诊断依据。必要时,可以进行真菌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或伍德灯检查。 鉴 别 该类疾病需要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汗疱疹、慢性湿疹、掌跖脓疱病等鉴别。 治 疗 全身治疗:选用广谱抗真菌咪唑类药物,包括酮康唑、伊曲康唑等。 局部治疗:对未累及毛发或甲板的浅部真菌病,可选用特异性弱的广谱抗真菌剂外用治疗,如咪康唑、益康唑、白呋唑等制成的霜剂。花斑癣患者用咪唑类霜剂能获得满意疗效。 其他:花斑癣患者也可以外用硫代硫酸钠溶液外涂;湿疹样癣菌疹患者可按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处理,局部不必用抗真菌药,尤其忌用刺激性较强烈的癣药,可以选用温和的氧化锌油或硼酸水湿敷。 预 防 人们要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家庭成员或宠物有癣病时,应积极治疗,对污染衣物进行消毒处理。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癣病,应加强皮肤防护。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