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样板
构建“全链式”医养体系
立足基层 建设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持续优化服务 群众就医更方便
14岁男孩的啃指甲困扰
1
11 1 2025年3月8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立足基层 建设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
 

□李春光

作为市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的纽带,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聚焦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承担急诊急救、康复护理、公共卫生等职能,承接市级医院下转的术后康复、稳定期慢性病患者等,并差异化发展特色专科,同时对周边3个~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巡回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方式延伸服务至村卫生室,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济源市轵城卫生院以特色专科和远程医疗破解群众就近就医难题,探索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背景下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的实践样板。
聚焦能力提升
让群众“愿意来”
强化医疗技术 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基础上,轵城卫生院立足疾病谱,增设眼科、皮肤科、康复科等11类科室,累计开放32个临床科室,为群众提供102种常见病的识别和诊治、32种中医技术治疗,82种住院病种,开放床位126张;全年邀请济源市人民医院副高以上职称专家19人驻点带教超190天,外派28名医生进修学习,留住4名本科全科医生在基层;按照医疗集团同质化管理、差异化发展的要求,实行“大专科、小综合”。2024年,全院门急诊量15万人次,住院量5004人次,开展二级及以上手术319台,基层就诊率超出65%;发展特色专科服务,确立中医康复科、肛肠科为特色专科,划分4个“服务区”,通过引进新技术、培育新人才、建设新病区的方式,增加特色专科治疗方式、提升服务能力、扩大服务群众覆盖面。
强化急救能力 轵城卫生院建成标准化的胸痛、卒中和急性创伤“三大”急救单元,承担覆盖周边3个乡镇范围的急诊急救和危重患者转诊转运服务,并与市级医院建立“绿色通道”。2024年规范处置、转运胸痛患者11例,成功救治心肌梗死患者6例。
强化硬件功能 轵城卫生院新增CT(计算机层析成像)、胃肠镜、彩超等6类设备,建设标准化手术室、检验室,配套设置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和远程医学影像诊断服务;消毒供应中心服务周边3家卫生院,实现资源共享。
聚焦分级诊疗
让资源“转得动”
向上借力 轵城卫生院与济源市人民医院签订50个病种的双向转诊协议,“接得住”术后康复、稳定期慢性病患者下转治疗;济源市人民医院专家定期驻院带教外科手术,提升常见三级手术服务能力。依托医共体信息平台,实现影像、心电、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让数据“跑起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效的防、治、康、护一体化市级诊疗服务,促进基层首诊。
向下扎根 轵城卫生院组建“1+3+N”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名市级专家+3名本院医生+N名乡村医生),包干负责片区健康管理;推行“健康积分制”,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牵头组建村卫生室5个“服务片区网格”,每月开展联合培训、病例讨论和质控检查,确保基层首诊“接得住、管得好”。
聚焦医防融合
让健康“管得住”
轵城卫生院设立“慢性病一体化健康管理中心”,发挥“关口前移”作用,对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阻肺等23种慢性病进行分类管理,危重症患者由上级医院专家科学制订治疗方案,病情稳定后转回基层;对中低危患者指导规范用药及自我管理,上下联动,患者足不出户即可得到规范化治疗和科普宣教,使健康关口前移。同时,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融合预防保健、医疗、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等,打包医疗保健服务,定制化健康服务,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轵城卫生院作为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不仅是医疗体系的“腰部力量”,更是乡村振兴的“健康基石”。
轵城卫生院将继续以“让群众少生病、就近看得好病”为目标,全力建设有温度、有能力的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打通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作者系河南省济源市轵城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