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24年,郑州市中医院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契机,从高位推动、外引内培、强基固本、科技赋能、服务为本五个方面发力,柔性引进12个高层次中医药专家团队、创建3个省级科研平台、开展200余场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累计服务群众超20余万人等,形成可推广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郑州模式。
□徐学功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是促进郑州市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2024年,郑州市中医院以项目实施为契机,开创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高位推动 凝聚工作合力 为推动示范试点项目有效落地,汇聚更多探索性、引领性成果,郑州市中医院高度重视,举全院之力推动项目高效实施。一是将示范试点项目列入郑州市中医院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建立台账,“日梳理、周总结、月点评”,一体推进。二是每周在医院重点工作推进会上通报项目推进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1+4+N”工作专班,对核心项目实施重点攻坚。 坚持外引内培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依托示范试点项目,结合郑州市中医院“5+3人才战略”,进一步细化人才引培方案。一是实施“名医团队引育工程”。柔性引进仝小林、王琦、刘保延等12个高层次中医药专家团队,建立名医工作室,2024年累计开展学术讲座50余场,带徒66人,会诊疑难疾病患者2500余人。二是打造“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遴选50名高级职称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举办4期“中原岐黄书院”研修班;选拔100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人才,委托河南中医药大学进行3年周期培训;推选13名青苗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40名主治医师为继承人,提升青年医师的中医临床诊治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外引内培,进一步完善了三级拜师模式,选拔培育了一批理论功底深厚、医术精湛、素养全面的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 坚持强基固本 推进学科提质增效 郑州市中医院以示范试点项目为引领,强化优势,聚焦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实施“中原岐黄薪火传承”项目,强化以“中原帖氏飞针”为代表的针灸科,以“常氏三绝”及全脊柱整复技术为代表的推拿科;挖掘“苟氏功能针刀”流派资源,建立郑州市流派传承基地;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筹建中医针灸中心。二是聚焦人民健康需求,优化学科布局。针对儿童脊柱侧弯、肥胖等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干预,建立中医儿科外治中心;在胡凯文教授等指导下,形成“中药+微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绿色生态治疗模式,切实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将中医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睡眠障碍诊疗和管理,成立“王琦国医大师体质睡眠诊疗中心”。2024年,儿科、心血管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中医心病学获批河南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内分泌学、儿科学入选郑州市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妇科获批郑州市第五批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实力不断增强。 坚持科技赋能 搭建创新平台 郑州市中医院依托“中医药科研创新计划”,不断提升中医药创新能力。一是在仝小林院士指导下,成功申报“河南省代谢病中医药防治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慢性病中医药转化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中药制剂产业化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平台。二是与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联合成立了“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老年病研究所”,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2024年,郑州市中医院获批各级科研项目28项,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实现了科研成果新突破。 坚持服务为本 擦亮中医药文化品牌 郑州市中医院依托“中医中药进万家”等项目,推广中医药文化。一是持续举办高端科普讲座,累计承办5期“中原岐黄高端论坛”、16期“郑州中医名家讲堂”。二是创新推广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三是树立品牌,打造“医生说”“郑中医”“宝藏中医”等中医药文化名片,深度普及中医药知识。全年共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参与专家1000多人次,累计服务群众20万余人,让“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健康理念深深扎根在老百姓的心中。 下一步,郑州市中医院将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力争打造示范项目郑州样板,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为健康郑州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