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成
盆腔肿瘤手术中常见大出血的类型和临床表现
直肠癌首次手术 直肠癌首次手术解剖层次较清晰,骶前组织疏松。至于出血,开始表现为破口单一、出血量小、流速慢,此时比较容易止血,如果治疗不当,就会出现骶前静脉丛多处破溃撕裂,出血量大,使患者血压下降,出现失血性休克。 直肠癌术后复发手术 若直肠癌术后复发,软组织肿块一般与骶前筋膜融合,部分骶前静脉丛闭锁。术中往往会将骶前组织从骶骨面掀起,骶前静脉出血量不多,出血部位多为骶骨两侧的髂内静脉,部分伴骶前静脉丛出血,流速快且量大,患者会出现血压急速下降,心率增快。 神经内分泌癌手术 这是一种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肿瘤占据盆腔空间,手术视野暴露不清,出血多因为盆腔血管受侵或粘连,术中牵拉导致盆腔周围血管受损。术中,骶前静脉丛及髂内静脉均容易出现破损出血,但出血一般相对缓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骶前静脉丛多处破溃撕裂,表现为汹涌出血。 恶性神经鞘瘤手术 肿瘤质硬、活动性差,且与血管界限不清,易使血管在分离的过程中出血。骶前组织较少,缝合较困难,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骶前静脉丛多处破溃撕裂,表现为汹涌出血。 胃肠间质瘤手术 肿瘤体积大,手术视野暴露困难,肿瘤粘连髂内静脉且包绕髂外静脉,表现为髂内静脉的分支及髂外静脉出血,流速快且量大。
盆腔肿瘤手术中大出血的解剖学机制和常见原因
解剖学机制 在盆腔肿瘤手术中,发生大出血的多为骶前静脉丛和髂内静脉及其分支,髂外静脉出血相对较少。骶前静脉丛是由两侧的骶外侧静脉、骶中静脉以及二者之间的交通静脉组成的静脉网,位于骶前筋膜深面,附着于骶椎的骨盆面上。骶前区静脉是脊椎静脉系统的尾端部分,其损伤出血来自整个脊椎静脉系统。骶前区静脉经两侧的骶外侧静脉连接髂内静脉,经骶中静脉连接左髂总静脉,并和下腔静脉连接。由于脊椎静脉系统和下腔静脉系统均无静脉瓣膜,二者的血液可相互流动,因此在骶前区静脉损伤后下腔静脉系统的血液也参与了大出血。骶前静脉丛及髂内静脉的解剖学特点为血管之间交通支多,血管壁薄且紧贴骶骨面。术中一旦静脉壁破裂,出血量大,常规缝合不仅难以成功止血,而且有扩大破裂的可能性,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髂外静脉相对独立,分支较少,在盆腔的位置较浅,一般容易暴露,出血概率少,即使出血,也容易缝合止血。 常见原因 1.盆腔解剖层次不清晰。盆筋膜的脏层与壁层之间存在一个无血管的外科组织间隙。在盆腔肿瘤手术中偏离此组织间隙,进入骶前筋膜内的骶前静脉丛,会引起大出血。 2.术中操作不当。游离盆筋膜的脏层与壁层间隙时,牵拉骶前筋膜,将骶前筋膜撕破,导致大出血。 3.手术视野不清楚。由于男性肥胖患者的骨盆相对狭小,因此不能在明视下分离骶前筋膜间隙,伤及骶前静脉丛。 4.肿瘤侵及骶前筋膜及盆侧壁。肿瘤侵及骶前筋膜、盆侧壁且占据盆腔空间,最容易导致术中大出血。如果肿瘤侵及骶前筋膜,为保证肿瘤的R0切除(彻底切除肿瘤,手术边缘无残留),术中会将肿瘤从骶骨面掀起,往往伤及骶前静脉丛及髂内静脉。 5.肿瘤体积巨大,占据盆腔空间。体积较大的盆腔肿瘤不仅占据盆腔空间,还会与周围的盆腔组织建立血管关系,形成特殊的韧带。在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术中游离周围韧带,可能将骶前筋膜或髂内静脉及其分支牵拉撕裂或离断,导致大出血。
盆腔肿瘤手术中大出血的控制
首先,术者要了解肿瘤与盆腔血管的关系、可能涉及的具体血管、哪种情况下血管不易缝合止血以及具体的防范措施。直肠癌首次手术中,骶前组织丰富且疏松,即使出现骶前静脉丛或髂内静脉出血,也可通过间断环形缝合出血点的周围组织来阻断骶前交通支,进行有效止血。直肠癌术后复发和盆腔肿块较大的患者,他们的骶前组织及盆侧壁血管组织容易受到肿瘤浸润,如果出现大出血,就不容易缝合止血。术前通过各种检查,判断骶前静脉丛或髂内静脉出现大出血的可能性。如果大出血概率高,可通过腹部手术组、会阴手术组联合手术的方式进行肿瘤切除,先易后难,最后“会师”于容易大出血的部位,在止血、抢救工作准备好后,快速切除标本,并进行有效止血。 其次,纱垫压迫是对付盆腔大出血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骶前静脉丛及髂内静脉大出血虽然汹涌,但是属于非搏动性出血,血管压力低。对于这种大出血,用纱垫压迫即可。也就是说,如果缝合效果差,要果断进行纱垫压迫止血。 当然,对骶前静脉丛及髂内静脉出血并不完全提倡进行纱垫压迫止血。如果能局部缝合有效止血,就先考虑缝合,但术者一定要对整个手术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把握对手术中每个环节的处理,不能重视局部效果而无全局观念。 盆腔肿瘤手术中大出血虽然凶险、死亡率高,但是若术者熟悉骶前静脉丛及髂内静脉的解剖结构,有骶前静脉丛及髂内静脉大出血的处理理念,掌握盆腔肿瘤手术中大出血的处理技巧,就能大大减少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的风险。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