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慧
老年人跌倒既有内在的危险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的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药物因素与精神问题密切相关,沮丧、抑郁、焦虑、情绪不佳及其导致的社交隔离均增加跌倒的危险。此外,很多精神科药物可以影响人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感,引起跌倒。 哪些常用药易致跌倒 与跌倒显著相关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癫痫药物、镇静催眠药物(安定药)、强效利尿剂、强心苷类(洋地黄、地高辛)以及阿片类镇痛药物。此外,多重用药亦与跌倒发生显著相关。 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可以产生运动障碍(医学上被称为“锥体外系反应”)、头晕、嗜睡、认知障碍等不良反应,是引起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 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氯丙嗪、异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氯氮平、奥氮平和利培酮等。 抗抑郁药物:包括阿米替林、多塞平、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米氮平和安非他酮等。 抗癫痫药物 癫痫本身可导致跌倒风险增加。抗癫痫药物也会增加跌倒风险。此类药物的副作用包括思维混乱、视物模糊、动作笨拙或步态不稳、眩晕、嗜睡、协调障碍、困倦、共济失调、震颤和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抗癫痫药物 包括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乙琥胺、丙戊酸、托吡酯、拉莫三嗪和左乙拉西坦等。 镇静催眠药物 俗称“安眠药”,在药物相关跌倒事件中,镇静催眠药物影响较为明显,造成跌倒的主要原因为嗜睡、晕眩、精神错乱、认知功能受损、运动失调及延缓反应时间。患者开始服用镇静催眠药后的两周内,跌倒风险最高。 常见的镇静催眠药物包括地西泮、奥沙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和咪达唑仑等。 降压药物 降压药物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为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减少脑部血流灌注、肌肉无力、晕眩等,尤其是在开始给药或者调整剂量时。 降压药物包括沙坦类(坎地沙坦酯、厄贝沙坦、氯沙坦钾、替米沙坦、缬沙坦)、普利类(依那普利、培哚普利、贝那普利)、地平类(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贝尼地平、拉西地平)、洛尔类(比索洛尔、美托洛尔、普萘洛尔、艾司洛尔)等。 降糖药物 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或食欲不佳,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从而出现头晕、共济失调、昏迷、震颤等,导致跌倒。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后,需要注意观察不良反应,预防跌倒。 常用降糖药物包括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格列齐特、西格列汀、利格列汀、罗格列酮、那格列奈、瑞格列奈、吡格列酮、伏格列波糖、胰岛素、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等。 高效能利尿药物 利尿药物可能导致患者多尿,而脱水可以引起患者血压变化。老年人在服用利尿剂后,易出现血容量不足、直立性低血压或血压下降等现象;长期服用利尿药物,易发生低钾,患者感觉乏力、倦怠。 利尿药物包括高效能利尿药,中效能利尿药以及低效能利尿药。高效能利尿药物作用较强,导致跌倒的风险更高,常用药物有呋塞米、依他尼酸、布美他尼、吡咯他尼和托拉塞米等。中效能利尿药代表药物有氢氯噻嗪,低效能利尿药代表药物是螺内酯和氨苯蝶啶。 强心苷类药物 包括地高辛、洋地黄,可通过引起心律失常、头晕、精神障碍等不良反应,增加跌倒风险。老年人对该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应注意减少使用剂量。 阿片类镇痛药物 包括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肌肉松弛等作用,老年人使用时易导致跌倒。 多重用药 是指同时使用4种以上的药物,是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跌倒风险随着使用药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服药后防护措施 以上与跌倒显著相关的药物,都是用于慢性病的常用药物。那么,服用上述药物的老年人,应该怎么办?其实老年人也不用过于紧张,做到以下几点,可以降低跌倒概率。 1.服用易致跌倒的药物后,跌倒的高发时间段是服药后0.5小时~1.5小时。因此,老年人服药后尽量在原地休息,在1.5小时内不要外出,可以在家走动,但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起身或突然躺卧。 2.患者要严格遵照医嘱服用药物,尤其要注意按规定的剂量用药,避免误服或多服;药物治疗方案改变时,日常行动一定要小心;同时,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避免发生跌倒。 3.如果服用药物出现一些可能导致跌倒的不适症状,如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嗜睡等,要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药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