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不寐的思路 □付雯雯
不寐,即“失眠”(以下称失眠)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其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睡眠后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有睡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入睡,也有时睡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临床上,常兼见头晕、头痛、心悸、健忘,以及心神不安等。本病多见于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围绝经期综合征、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中。 疾病鉴别 失眠,在临床上要与暂时性失眠及生理性少寐相鉴别。 暂时性失眠 由于一时的情志刺激,如惊恐、悲伤、兴奋过度等引起;或生活环境改变,如过冷、过热、噪声、强光干扰、卧具不适等引起,不属于病态。 生理性少寐 睡眠较少,常在清晨4时~5时即醒,不能再入睡,但白天精神体力正常,也无其他不适,不应视为病态,多见于老年人少寐、早醒等。 辨证论治 肝郁化火 症状:心烦不能入睡,急躁易怒,严重者彻夜不寐,胸闷胁痛,口渴喜饮,口苦而干,目赤耳鸣,小便黄赤,或头晕目眩,头痛欲裂,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燥,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热内扰 症状:心烦不寐,头重目眩,痰多胸闷,呕恶嗳气,口苦,或大便秘结,彻夜不寐。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火炽盛 症状: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 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寐,心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脾两虚 症状:不寐多梦,时睡时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肢倦神疲,饮食无味,或脘闷纳呆。舌质淡,苔薄白,或苔滑腻,脉细弱,或脉濡滑。 治法:补养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心胆气虚 症状: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或弦弱。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其他疗法 针刺法 多取阴、阳跷脉及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照海穴、申脉穴、神门 穴、四神聪穴、安眠穴。 配穴:肝郁化火,配太冲穴、行间穴;痰热内扰,配丰隆穴、内庭穴;心火炽盛,配神门穴、劳宫穴;阴虚火旺,配太溪穴、太冲穴;心脾两虚,配心俞穴、肾俞穴;心胆气虚,配心俞穴、胆俞穴,应用针刺法或点穴法。 耳穴法 对应耳穴上的心、肝、脾、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等位置,应用针刺法或压丸法。 中成药 安神补脑液、归脾丸,适用于心脾两虚、肾精不足所致的失眠;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片,适用于阴虚血亏、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若其他症状不明显,只以失眠为主症者,可用复方酸枣仁胶囊。 预防调护 失眠患者,要注意精神调摄,保持心情愉快,消除恐惧及顾虑,避免情绪激动。睡眠环境宜安静,空气宜清新;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作息有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忌烟酒,不喝浓茶,避免过度兴奋。严重失眠者,按时服用药物,掌握服药时间,尤其重视睡前服药,并可配合心理治疗。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郏县薛店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