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实脾”的探讨与应用 □李富旺
“肝病实脾”之说,是由《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理论演变而来,是肝病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因此,对“肝病实脾”之论深入研究,对认识肝病的发生发展,指导临床和提高疗效,意义甚大。
“肝病实脾”的机理 肝(胆)与脾(胃)的关系 经络方面:足厥阴肝经与太阴脾经同起于大趾,二者在内踝上8寸(同身寸)处交出,且足厥阴肝经夹胃上行;足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同循于眦,以目贯通,又脾之与胃,肝之与胆,经络在内分别相互络属,在外分别相互衔接,与诸经相互配合,沟通机体内外,“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病态之时,邪气就可循经相传,或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病传它经它脏。 气机方面:肝居下焦,气主升发,能疏泄调节气机;脾(胃)居中焦,升清而降浊,为气机升降之枢。肝的疏泄调节,使诸脏之气通达于内外而不郁不结;脾(胃)的升清降浊,保证了脏腑之气来回转输通利而不停不滞。肝气的畅达为脾气的升降疏通了道路,脾气的升降为肝气的条达奠定了基础。若在病时便相互影响,如肝气郁结患者常出现嗳气、腹胀等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现。 消化方面: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均为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而消化亦是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肝脏分泌清净之液,顺通利之窍流贮于胆,名曰胆汁。胆汁有规律地输入肠道,成为食物消化、吸收的必需物质;同时,肝尚疏脾土以助消化,如唐容川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胆或其窍道发生病变,必碍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现脾胃病证,如肝胆湿热之黄疸患者,既有发黄、口苦等症状,又常有恶心、呕吐、不欲饮食的脾胃症状。 气血方面:脾统血,肝藏血。(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统摄血液循脉运行而不使溢于脉外。肝脏调节血液的流行分布,“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藏”。若肝对血液失去调节,肝血不能顺利出入而失去生机,甚或成为瘀血。瘀血内停,反阻气机,形成“气滞血瘀”之恶性循环。肝气失疏影响脾功能,瘀血内停可致血脉涩滞或闭塞不通,甚至使血外溢。 水液代谢方面:脾能运化水湿,促进体内水液的代谢。肝之疏泄作用,既能疏泄脾土帮其运化水湿,又能使三焦疏利、水道通调。若肝失疏泄,影响脾土的运化和三焦、水道的通利,则碍于水液的正常运行。水湿内停,阻困脾阳,致脾受病。如有胁下胀满疼痛,触之或见包块,腹部胀大触之如囊,尚神疲倦怠,饮食不振,大便溏泻的鼓胀患者,即属此类。 五行学说认为,肝属木,脾属土,且为湿土,必得肝木条达活泼之性加以疏泄才不会阴凝板滞,从而发挥正常作用。而木对土又加制约,使土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称之“木克土”。若“木克土”超过了正常限度,就会使土的作用难以发挥,名曰“木乘土”。如在肝(木)气过盛之病态下,肝(木)气就易乘脾(土),使病传脾(胃)。 “肝病传脾”的条件 肝(胆)脾(胃)的关系如此密切故当肝(胆)发生病变时易于传脾,已明无疑,但尚应明确“肝病传脾”并非绝对。患者虽见胁肋疼痛、头晕耳鸣、目眩易惊、肌肤不泽、面色发白等一派肝血不足征象,但无腹胀、腹泻或饮食减少等症状。亦有一些眩晕耳鸣、头痛脑涨,每随情志改变而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多梦、口苦、脉弦等一派肝阴亏虚、肝阳上亢表现的患者,却饮食不减、腹无不适、大便如常,皆不可谓“肝病传脾”。故曰,肝病容易传脾,但不尽传脾,“肝病传脾”是有条件的。 肝气太盛:临床上常见到一些患者,因受强烈精神刺激出现胸闷痛,头晕少寐,继之饮食减少,食后嗳气腹胀、四肢倦怠等,即由暴怒伤肝,肝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冲,郁气过盛横逆乘脾所致。 脾气虚弱:有些肝病之人,初诊时并无脾胃见症,但由于医者在遣方用药时过于寒凉,药后随见腹痛、腹泻、腹胀、饮食骤减等,其因原是脾气尚旺,虽肝受邪,脾(胃)之气足以抵御而不为病,后因寒凉之药伐伤脾气,脾虚失抗、邪乘虚而入,致使脾胃受病。肝盛脾虚共存之时,乃病极易传脾之机,为临床所常见。如久患胃脘痛者,常遇怒复发或加重,每予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剂而获效。其要病机在于平素脾胃功能欠佳,仅能维持较低的生理作用而无足够的抗邪能力,故在怒气伤肝、肝郁成邪之时,邪乘机横犯脾胃,使胃痛复发或加重。 “实脾”对“肝病”治疗的作用 若肝病已经传脾,在治疗肝病时,就必须调治脾(胃),即“实脾”,既可使脾(胃)得治,又可使肝病早愈。这是因为:通过“实脾”,使脾气健旺,中州气机升降有常,脾气上行携肝气上升,胃气下降使胆亦从之,从而有利于气机的疏通,使气郁者有利于解,气滞者有利于行,肝病自然易愈。“实脾”,使脾健运、消化、吸收、运输功能旺盛,确保胃肠通利,有利于胆汁的输送、排泄;胆道通畅,促使肝之余气的溢泄,并发挥其正常作用,肝病自然就易治。“实脾”,使脾胃强健,气血化源充足,血液运行有力,能荡涤血脉及肝窍内的瘀浊,使瘀血轻者可祛、甚者可缓,故瘀祛新生,有助于对血液的调节,肝病易愈。“实脾”,使脾气旺盛,水湿得以运化,体内停水得运、蓄水得行、湿邪易除,有利于三焦的疏利和水道的通调而恢复肝对水液代谢的正常作用,益于肝病的治疗。同时,脾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中央者……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同理而知,人体五脏之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从生理而言,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者,皆禀气于胃”;从病理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从治疗言,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治其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为切”;从预后言,“不理脾则诸疾续起”;从防病言,“理脾则百病不生”,盖脾(胃)居中州,若脾胃虚弱,营养不足,生血乏源,气行紊乱,则气机难调,脏腑难和,诸病难愈,病体难康。故辨证牢记脏腑,治病不忘整体,确保脾胃健壮,是诊治疾病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病的治疗,更是如此。 “肝病实脾”的运用 对“肝病实脾”之论,若明其本理,系统掌握,临床则用无不验,效无不捷。通过对“肝病实脾”的临床运用,笔者体会到,运用本法,要把好两个关键环节。 病情虚实:即要辨别肝病及脾气的虚实。如属于单纯的肝病邪实证,在用泻肝法治疗时,只要顾及牌(胃),防其受损即可;若属于单纯有肝虚证,亦无补脾之需,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之教,其意甚明;若肝邪旺与脾虚弱共存,治肝时必须“实脾”。 药物性味与剂量:药物的性味和剂量,也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此,要重视药物的性味。如泻肝使用寒凉药时,就要注意顾护脾气,以防寒凉伤脾,形成肝病未已脾病复起之弊;若脾气已虚,则更当注意。此外,还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因为病重药轻则效不著,病轻药重则易招新患,故应根据具体病情,灵活掌握药物用量。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唐河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