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迎彬 文/图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流泪、怕光、麻疹黏膜斑和全身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有糠麸样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为其特征。
中医认为,麻疹是因外感时邪引发的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目胞肿赤、泪水汪汪及全身红色斑丘疹为主要表现。因其疹点隆起,状如麻粒,故名麻疹。 临床将本病分为初热期(邪犯肺卫)、出疹期(邪入肺胃)、收没期(阴津耗伤)。初热期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眼泪汪汪、怕光为主要表现,此期持续2天~3天;出疹期以高热、出疹为主要表现,疹出顺序一般为先耳后,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手心、足部和鼻尖;收没期持续3天左右,表现为麻疹出齐,发热渐退,精神疲倦,夜寐安静,咳嗽减轻,食欲增加,皮疹逐渐消退,消退的皮肤可见糠麸样脱屑,并有色素沉着,舌红少津,舌苔薄,脉细无力或细数。 饮食疗法 冬瓜芥菜汤 冬瓜200克,芥菜30克,白菜根30克,香菜5株。水煎,熟时加适量红糖调匀,即可饮汤服用。适用于麻疹初热期。 归芪防风瘦肉汤 当归20克,黄芪20克,防风10克,猪瘦肉60克。将前3味中药用干净纱布包裹,与猪瘦肉一起炖熟,饮汤食猪瘦肉。适用于麻疹初热期。 芋头煲猪排骨 芋头50克,猪排骨100克。将芋头和猪排骨洗净切块,同放砂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煲熟,每天2次。适用于麻疹出疹期。 单方验方 初热期 1.荆芥15克,生葱(连须)3根~5根,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液100毫升左右,趁热一次服完。每天1剂,连续服用3天~5天。1岁以下小儿药量酌减。 2.金银花15克,薄荷5克,鲜芦根30克。先煮金银花、芦根15分钟,后放入薄荷煮沸3分钟,取液100毫升,去渣加白糖适量,温服,每天3次~4次。 3.川椒50克,葱须20克,生甘草10克。煎汤洗身,每天1次。 出疹期 1.大雪梨1个,冰糖20克~30克。将雪梨洗净,从顶部切开一个小口,挖去果心,填入冰糖,放小碗中置锅内隔水蒸烂,去渣留取汁液。每天1剂,一次饮完,连续服用5天~7天。1岁以下小儿酌减。 2.鲜芦根、鲜白茅根各500克,加水2000毫升,煎汤代茶饮。 3.鲜竹叶、白茅根各10克,煎汤代茶饮。 收没期 马蹄菜500克,甘蔗500克,胡萝卜250克。将上述材料味洗净后加适量水煎煮,沥去残渣,其汁当茶饮。 桑菊银翘散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适用于麻疹初热期,病邪在表。 用法用量:口服,1岁~3岁每次2克,3~6岁每次3克,6岁以上每次5克,每天2次。 小儿羚羊散 功能主治:清热透疹。适用于小儿麻疹初起,发热持续,疹出不畅。 用法用量:口服,1岁每次0.3克,2岁每次0.375克,3岁以上每次0.5克,每天3次。 葛蒡合剂 功能主治:辛凉发散、透疹解毒。适用于麻疹初期,邪犯肺卫之证。 用法用量:口服,1岁以内每次3毫升,1岁~3岁每次5毫升,3岁~7岁每次10毫升,每天3次。 小儿肺热咳喘合剂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清热解毒。适用于麻毒闭肺之证,疹出不畅者。 用法用量:口服,1岁以下每次4克,1岁~3岁每次6克,3岁~6岁每次8克,6岁以上每次12克,每天3次。 推拿疗法 1.小儿取坐位,操作者以手掌从上往下按揉并推擦小儿颈项部两侧胸锁乳突肌,以透热为度。 2.小儿取坐位或俯卧位,操作者一只手扶住小儿前额,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点按拿揉双侧风池,使穴位局部和头侧部有酸胀感为度。 3.掐揉血海穴、三阴交穴各2分钟,并使酸胀感向上下扩散为最佳。 4.小儿取仰卧位,操作者以掌心对准肚脐,顺时针摩动5分钟。 艾灸疗法 取穴 血海穴、膈俞穴、神阙穴、曲池穴、足三里穴。 具体操作 艾条灸或隔姜灸,每天1次。 灌肠疗法 药物 葛根解肌汤加减,葛根、牛蒡子、芫荽子、连翘各6克,薄荷、蝉衣各2克,荆芥、桔梗各5克,前胡8克。每天1剂,煎2次~3次,混合药液,纱布过滤备用。 具体操作 用50毫升注射器抽取药液,将注射器接上普通导尿管,在导尿管下端涂以液状石蜡,插入肛门内6厘米~10厘米,缓慢推注药液(1分钟左右)。推注完毕,让小儿平卧半小时以上,以利吸收,每日1次。药液量根据小儿年龄大小和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每次40毫升~80毫升,药液温度以28摄氏度~30摄氏度为宜。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