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翠 文/图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俞、经、合这5个特定位置的总称。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的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黄帝内经》中记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大敦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同身寸,下同)。 功效:疏调肝肾、熄风宁神、疏利下焦。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不调、崩漏、阴挺、癫痫等。 针灸:直刺0.1寸~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快速直刺进针、行针,针刺深度视患者的具体体型而定。具体手法为快速进针至相应深度后,3秒~5秒行快速捻转手法后迅速出针、不留针,捻转幅度由疾病的轻重及患者针刺时的反应决定(重则捻转90度~180度,轻则捻转45度~90度)。在行针过程中,患者多出现局部的疼痛、沉压感,此时即可出针。
行间穴
定位:在足背侧,第1足趾和第2足趾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头痛、目眩等肝经风热等所致病证,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等。 针灸:直刺0.5寸~0.8寸,或斜刺1寸~1.5寸,毫针刺入后行捻转泻法。针刺操作手法宜和缓,刺激强度适中,留针时间不宜过久,或得气后即出针。年老体弱或小儿,进针不宜过深。
太冲穴
定位:在足背侧,第1跖骨和第2跖骨接合处,前凹陷处。 功效:疏肝利胆、熄风宁神。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以及黄疸、腹胀等肝胃病证和痛经等妇科病证。 针灸:直刺0.5寸~1寸,局部可有酸胀感,进针时宜轻、快。
中封穴
定位:在足背侧,足内踝前,商丘穴与解溪穴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功效:疏肝健脾、理气消疝。 主治:腹痛、遗精、小便不利、慢性肝炎、黄疸、足踝肿痛等。 针灸:直刺0.5寸~0.8寸,针感为局部酸胀,针刺手法可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曲泉穴
定位:在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功效:调肝和血、清利湿热、通经活络。 主治: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等泌尿生殖系疾患,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证,膝髌肿痛、下肢痿痹。 针灸:直刺0.5寸~0.8寸,针感为局部酸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