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时事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省介入治疗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是先切除脑瘤还是先解决梗阻性脑积水
脐疝的治疗
1
11 1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省介入治疗学学科的发展研究
 


□管 生 孙五美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影像医学中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也是当前医学领域较有活力、发展较快的学科之一。

学科现状

   综合介入
    综合介入的诊疗范畴较广,以肿瘤介入为主。2021年6月,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增设的无痛介入、胸部介入学组,都属于综合介入范畴。
    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
    近3年,河南省的综合介入在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及河南省肿瘤医院均牵头或参与了多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参与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8项。
    学科与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发展,全省从事综合介入的医师学历层次逐年提升,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在增加。4家医院的介入学科获评省厅级重点专科,2人获评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获评中原学者,1人获评中原名医。全省每年培养综合介入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0余名。多人在全国一级学会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总体来看,综合介入专科医师在全国学会任职的比例在增加,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学术成果
    近3年,在综合介入方面,河南省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多人次获得不同层级的科技奖励,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河南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河南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及三等奖共6项、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2项;获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6项。
    科普教育及技术推广、成果转化
    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通过河南省医学会教育平台和学组的技术力量,先后开展科普教育活动120余场,惠及百家医院。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采取线上和线下授课、手术示教、义诊、教学查房等形式进行科普教育。通过科普教育,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显著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及人民群众对综合介入的认知程度。此外,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在成果转化方面也取得了进步,如改良式胆道内外引流管及放射性胆道引流管成功获得了专利技术成果转化。
    神经介入
    河南省的神经介入发展大致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1990年)为初始阶段,当时的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李树新,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带领研究生在放射科开展了脑血管造影及颅面部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第二阶段(1990年~2000年),李树新带领研究生李天晓、神经外科医生杜仁法和放射科医生韩新巍,开始尝试独立开展神经介入手术,部分进修生开始在此接触神经介入。在这个阶段,个别地市级医院的医生到北京、武汉等地学习神经介入技术。第三阶段(2000年~2010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独立的介入病房,神经介入手术数量不断增加,手术质量逐步提高。第四阶段(2010年~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河南省人民医院先后成立了神经介入病房和脑血管病区,神经介入专科医师队伍形成,加上许多新型、便捷的介入器械进入中国,神经介入手术量倍增。这两家医院同时培养了大批中青年神经介入医生,并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地位。同时,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成立了神经介入学组,开展各种学术交流、培训。第五阶段(2015年至今),河南省的神经介入有了跨越式发展。地市级医院已常规开展神经介入手术,越来越多的县级医院开始着手开展该手术。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学术成果方面,神经介入也取得巨大进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了神经介入科。河南省人民医院成立了脑血管病医院,由放射介入科主任李天晓出任院长,使神经介入专业有了更大的发展。
    介入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河南省开展的基础研究有:全麻药物对于发育期脑神经的影响、多项因素对于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术后慢性疼痛机制的研究;临床研究有:TACE(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RFA(射频消融术)对照TACE治疗中期原发性肝癌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D-TACE(载药微球栓塞治疗)序贯热消融对比D-TACE治疗大肝癌和多结节肝癌多中心对照研究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经肠系膜TEPS(静脉肝外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EVAR(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联合腹主动脉瘤腔填充技术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氢吗啡酮用于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围手术期镇痛的临床研究、聚乙烯醇无色栓塞微球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临床研究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罂粟乙碘油子宫输卵管造影多中心研究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不同栓塞剂经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时疼痛程度的对比研究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中晚期肝癌TACE联合靶向治疗方案临床疗效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及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河南省年培养介入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面的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5人。
    河南省大力开展技术推广工作,举行微创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研讨会,开办肿瘤无痛病房建设学习班等。河南省麻醉基地联盟成立后,负责河南省麻醉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工作及政策解读。开展适宜技术下基层活动,并多次开办各项技术的骨干师资培训班。

学科发展趋势

   介入治疗学前30年的发展是以影像解剖形态学为基础的,未来将结合分子影像学等新技术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今后,我国的医院将朝着“大专科、小综合,大门诊、小病房”的方向发展,而介入治疗学将凭借自身特点,顺应医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介入技术将跟其他技术一样,在专业细化的同时跟随大学科发展,比如神经介入很可能会融入脑科学体系,但因其独特的技术特点,又将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随着急性缺血性卒中取栓技术的普及、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技术的发展及医疗器械国产化后的进一步降价,神经介入已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由神经外科、内科、放射介入科等医生组建的神经介入团队,将会有独立发展的机会。与之有交叉的学科包括脑血管病学、神经影像学、泛血管医学等,也将与其相辅相成,交互式发展。
    外周血管介入在血管外科医生的主导下,已很好地解决了主动脉弓以下所有的大血管病变,但对于升主动脉病变的治疗,还需要心外科医生的支持。弓上颅外大血管病变常合并颅内血管病变,治疗时需要神经外科或神经介入医生的参与。
    肿瘤介入固有的介入技术并不复杂,主要包括肿瘤血管栓塞、消融、粒子植入、非血管腔道支架植入、球囊扩张等。随着介入器械和耗材的快速发展以及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进步,肿瘤介入治疗的内容更加丰富,兼具复杂性和有效性。肿瘤的综合介入治疗是发展趋势,联合系统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介入治疗学的发展受到业界同道和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国已经探索出一套符合国情、促进介入治疗学规范化发展的临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深化亚专业建设及多学科合作,以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介入治疗学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