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芬
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妇幼心理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重要议题。妇女和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幸福与发展,还对社会的稳定与进步产生影响。 妇幼心理健康涵盖了从孕期到产后的妇女心理调适,以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心理挑战。对于孕妇而言,孕期体内激素水平显著变化、对分娩的恐惧、对未来育儿的担忧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产后,由于身体还没恢复,又存在照料新生儿的压力、睡眠不足等原因,产后抑郁症成为不少产妇面临的困扰。 产后抑郁症,不仅会影响患者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建立良好的母婴关系产生消极影响。比如,有些患者可能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对婴儿的照顾和关爱中,进而影响婴儿的情感和认知发展。 儿童时期是心理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家庭环境变化、社交问题等。例如,校园霸凌可能导致被霸凌的儿童出现自卑、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念头。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环境中的儿童,可能出现厌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那么,为什么妇幼心理健康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容易被忽视呢?一方面,社会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普遍不足,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解。很多人认为,心理问题是个人软弱或矫情的表现,而不是一种需要认真对待和治疗的疾病。另一方面,妇幼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往往较为隐匿,不易被察觉。比如,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孕妇和产妇的心理问题可能被身体变化所掩盖。 为改善妇幼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公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妇幼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例如,有关部门可以制作科普宣传手册,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等。 其次,建立完善的筛查和干预机制非常重要。医疗卫生机构为孕妇提供常规的心理评估,对存在风险的孕妇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对于儿童,可以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 最后,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家庭成员应给予孕妇和产妇充分的关爱和理解,分担育儿责任,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和社区,应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总之,妇幼心理健康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妇幼心理健康,不仅是对妇女和儿童个体权益的保障,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妇女和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便民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