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七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每周一练
肺癌的预防与治疗
针药并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别嘌醇的用药注意事项
1
11 1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缺铁性贫血是较为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普遍。它对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轻微的疲劳、乏力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都可能出现。因此,深入了解缺铁性贫血的各个方面,对于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缺乏铁元素,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元素,当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机体就无法产生足够的正常血红蛋白,从而引发贫血。
常见病因
    铁摄入量不足 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导致铁摄入量不足的常见原因。某些人群,如婴幼儿、青少年、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对铁的需求量增加,如果未能相应增加富含铁食物的摄入量,容易出现铁缺乏。此外,长期素食者也可能因饮食中缺乏铁源而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铁吸收不良 胃肠道疾病,如胃大部切除术、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等,会影响铁的吸收。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也可能抑制胃酸分泌,从而影响铁的吸收。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病因。月经过多、消化道出血(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痔疮等)。
临床特点
    一般症状 患者经常感到乏力、容易疲劳、耐力下降等。这些症状在贫血程度较重时更为明显,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皮肤和黏膜表现 皮肤和黏膜苍白是贫血的典型体征,尤其是睑结膜、口唇、甲床等部位。此外,患者的毛发可能变得干枯、易脱落,指甲变薄、易脆,甚至出现匙状甲。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较为常见。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异食癖,如嗜食泥土、粉笔等。
    神经系统症状 由于脑组织缺氧,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儿童长期患缺铁性贫血,可能影响智力发育,出现行为异常。
    心血管系统症状 在贫血较为严重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悸、气短,甚至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诊断思路
    详细的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月经史、慢性病史、胃肠道手术史、药物使用史以及家族病史等。
    全面的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皮肤黏膜的苍白程度、指甲和毛发的改变、心脏和脾脏的大小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fl(飞升),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27pg(‌皮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血清铁蛋白:诊断缺铁性贫血最敏感的指标,其水平降低提示体内铁储存减少。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骨髓穿刺涂片及铁染色:骨髓穿刺涂片显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铁染色检查显示细胞外铁阴性,细胞内铁减少。
治疗方法
    消除病因 这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根本措施。对于因月经量过多导致的贫血,需要妇科治疗调整月经;对于消化道出血,需要明确出血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因药物导致的铁吸收不良,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补充铁剂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等。
    用法用量:一般建议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贫血程度和铁储备情况而定。一般成年人每天补充铁元素150毫克~200毫克。
    疗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应继续服用铁剂3个月~6个月,以加强体内的铁储备。
    注意事项:服用铁剂期间,应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避免影响铁的吸收。同时,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便秘等),多数患者可逐渐耐受。如果不良反应严重,可考虑减少补铁剂量或更换铁剂种类。
    注射铁剂:当患者不能耐受口服铁剂,口服铁剂治疗无效,胃肠道疾病影响铁吸收,或需要迅速纠正贫血时,可选择注射铁剂。
    常用药物:右旋糖酐铁、蔗糖铁等。
    用法用量:一般采用深部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水平和铁储备情况计算。
    注意事项:注射铁剂可能引起局部疼痛、硬结、皮肤色素沉着、过敏反应等。在注射前,患者应进行过敏试验,并在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铁的食物摄入量,如红肉(牛肉、羊肉、猪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同时,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草莓、青椒等,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
预防措施
    加强营养教育 科普合理膳食的知识,提高公众对铁营养的认识,鼓励摄入富含铁的食物。
    特殊人群预防
    婴幼儿: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肉泥等。
    青少年:保证饮食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根据情况适当补充铁剂。
    防治慢性失血 积极治疗导致慢性失血的疾病,如消化道溃疡、痔疮、月经量过多等。
    定期体检 尤其是高危人群,如老年人、素食者、患有慢性病者等,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且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对其病因、临床特点的了解,以及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健康。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供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