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通讯员 吴 静 周 艳
2月10日,记者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一附院)获悉,该院南院区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了一名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危重症孕妇。 时间回到农历正月初一。当日傍晚,一对夫妇焦灼地从老家赶到郑州,在郑大一附院南院区产科办理了住院手续。患者王女士,今年35岁,属于初产妇,孕31周4天,全身皮肤黄染,夫妇二人对此非常焦虑。 和王女士沟通后,医务人员得知,王女士夫妇是借助辅助生殖受孕,怀孕对二人来说弥足珍贵,但是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们无所适从。医务人员安抚好王女士及家属后,一边对症治疗,一边催促各项检查结果,同时联系相关科室会诊。 检查结果出来了,王女士多项指标异常,多脏器受损,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诊断为AFLP。为了尽快改善凝血功能,王女士需要尽早进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医务人员紧急联系输血科配血,为王女士输注血浆、冷沉淀,输注人纤维蛋白原,并兼顾其高血压及水肿情况,控制输液量和速度。 控制输液量和速度,无法快速补液,意味着王女士仍处于危险之中,怎么办?紧急关头,郑大一附院紧急组织重症监护室、消化内科、感染科、血液内科、输血科、新生儿科、麻醉科等科室人员参与会诊。 次日凌晨1时,王女士输注部分血液制品后,复查凝血功能改善效果极其有限,病情依然在进展,并且又出现了血小板减少。郑大一附院产科主任赵先兰,当机立断,联系输血科,备足血液制品,继续输注血制品改善凝血功能,同时进行剖宫产手术。 然而,在孕妇凝血功能如此差的情况下,如何避免术中术后大出血、术后内出血及血肿形成对产科医生的手术技术及医院各科室的团队协作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术中,王女士子宫收缩乏力,但是经过手术室各团队的通力合作,手术进展顺利,随着一声啼哭,新生儿暂时脱离了危险,王女士却由于子宫收缩乏力,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 转入重症监护室后,王女士的病情依然在恶化,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衰竭,在肝脏、肾脏、凝血功能情况无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心功能及肺功能也相继出现异常。重症监护室又多次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对产妇进行全力救治,并启用人工肝治疗,最大限度保障产妇生命安全。最终,经历多重险关后,王女士各项指标恢复平稳,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各方面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子宫及腹壁切口均愈合良好。 术后10天,王女士转入普通病房,术后15天康复出院。新生儿出生后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经新生儿科团队救治后各项指标平稳,情况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