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刘永胜 通讯员梁 靓 张文婷)“十几年了,孩子总算等来了希望,终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近日,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曾经的血液病患者小田(化名)的父亲眼中闪着光,激动地说。 小田9岁时,由于频繁鼻出血到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结果提示:贫血,血小板减少,经骨髓穿刺检查被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此,小田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漫漫求医路。长期的治疗让这个家庭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衰竭丧失造血能力,小田的血小板、白细胞极低,每天吃药、每月输血、反复住院,并且随时面临脑出血的风险。 “接诊时,我们结合小田当时的病情,建议其尽快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血液科主任杨海平回忆说。但是,小田父母担心移植风险,对移植十分抵触。在这期间,医生为小田尝试了包括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但是效果都不佳,只能靠反复输血维持生命。有几次,小田甚至出现了癫痫症状,考虑有脑出血的可能,医生当即为小田完善了相关检查,所幸有惊无险。 副主任医师胡萌又一次劝说小田的父亲。这一次,小田父亲终于答应试一试。 像小田这样患病十几年的患者,移植的难度可想而知。因长期、大量输血治疗,出现了“铁过载”,导致小田多脏器结构损害和功能障碍。双亲与小田的配型又都是半相合,造血干细胞植入困难、排异反应的风险增大,使得移植风险较全相合配型风险翻倍。血液科移植团队与患者家属多次沟通病情及预后,在杨海平的指导下,综合考量风险因素、移植难点,根据患者情况,反复修改移植预处理方案,最终制定了适合长期慢性输血依赖患者体质的改良预处理方案。 在医疗团队积极有效的抗感染、预防排异等一系列治疗后,小田顺利度过了无细胞期。出舱后,小田血液的各项指标都稳定良好,14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终于得以治愈。 不久前,移植满两年的小田来医院复查,并专门为血液科送来了锦旗,感谢血液科团队的倾心付出。“特别感谢血液科团队的医务人员,还记得我中考前病情加重,一直在住院,胡萌医生和一名护士陪着我去考场,他们在考场外全程陪考。在移植舱时,我吃不下饭,是护士姐姐一直鼓励我。”说到动情处,小田哽咽起来。她说,这次复查结果很好,以后不用每隔几个月就复查一次血常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