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王女士,33岁,5个月前熬夜后出现眼发昏,视物模糊,无视物闪光、重影、变形等,休息后不能缓解,并且视物模糊进行性加重。4个月前,她到当地县医院就诊,视力检测结果提示:左眼视力0.15,右眼0.1。医生给予扩瞳及验光配镜。她佩戴眼镜后,视力矫正至左眼0.8,右眼0.6。但是好景不长,她自感佩戴眼镜后视力仍进一步下降,到市人民医院眼科就诊,发现视力严重下降。除了视力外的其他眼科常规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 为了寻求进一步诊治,患者来到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医师仔细询问病史及查看辅助检查结果,认为患者虽然以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但病因可能不在眼睛,遂请神经内科专家会诊。专家会诊后,将患者以“视力下降病因待查”,收治于神经内科。 在患者入院后,医生对其进行仔细的病史询问及床旁查体,发现患者除视力下降外,还存在其他异常之处:1.病理性疲劳:30余岁的女性本该年富力强,但患者诉说平常活动后极易出现疲劳感,每天少气无力,活动能力远远低于同龄女性。2.动作不协调:患者虽然可以自己行走,但是行走时容易摔倒,双手持物时也有轻微的晃动,说话时吐字不清晰;症状有波动,尤其是劳累后更明显。3.听力下降:与患者交流,能明显感觉到低声言语时患者听不清或打岔,患者嗓音也较高,自己也意识到听力可能有问题,是近半年才发现的,未正规诊治。4.有相关家族史:患者的堂妹出现走路不稳、瘫痪,早逝,其母亲也有易疲劳、走路不稳,但均未正规诊治。医生对患者进行床旁查体时,还发现患者双下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阳性,深浅感觉减退。 根据以上资料,医生初步考虑患者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受累,病因考虑遗传性疾病可能性大(注意排除营养代谢或炎性免疫相关类疾病)。医生安排患者做相关检查,包括血液常规生化、肌酶、维生素测定及听力、肌电图、视频脑电图等。结果明显异常的有:肌酸激酶306单位/升(正常值:26单位/升~174单位/升);双下肢肌电图:双下肢周围神经损害、双下肢体感通路受损;听力图:双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其余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患者做了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线粒体基因组检测。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提示未发现明显异常。线粒体基因组检测检出MT-TK基因有1个变异:m.8363G>A(线粒体基因组上第8363号核苷酸由鸟嘌呤变异为腺嘌呤),为致病性异质变异,变异比例50.94%,遗传方式为线粒体遗传。基于此,我们给予患者大剂量辅酶Q10、叶酸、艾地苯醌、复合维生素B、精氨酸以及牛磺酸等药物治疗,患者的视力及无力症状较以前改善。 线粒体是人体细胞内参与能量代谢的细胞器,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病是一类由核基因和(或)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呼吸链氧化磷酸化障碍,从而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遗传性疾病。在临床上,线粒体肌病和线粒体脑肌病有不同症状,前者出现骨骼肌极度不能耐受疲劳,轻度活动即感疲乏,常伴肌肉酸痛及压痛;后者除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身材矮小、智力减退、眼外肌麻痹、癫痫、共济失调及耳聋等。二者的临床表现有很大异质性,诊断起来存在一定难度。血乳酸和丙酮酸检测为线粒体病的常用筛查方法,部分患者并发脑影像异常。肌肉活检对诊断可疑线粒体病也具有重要价值,但并不特异。随着基因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致病突变被发现,对线粒体病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本病例为青年起病,以进行性视力下降为主要特点,有病理性疲劳及症状的波动性,符合线粒体病特征。该患者的头颅磁共振、脑电图、眼底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因此不支持典型的MERRF综合征(肌阵挛性癫痫伴破碎红纤维综合征)、NARP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共济失调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及SANDO综合征(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病伴眼外肌瘫痪)等。患者m.8363G>A突变,是线粒体tRNA Lys基因罕见的突变。该突变会改变线粒体tRNA Lys的构象,降低其氨酰化水平,造成线粒体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该基因突变的临床表型有MERRF综合征、Leigh病(利氏病)、共济失调、脂肪瘤等。我国学者2022年报道了一例该基因突变导致发作性共济失调病例。患者以进行性视力下降为主要表现,并发听力、周围神经及共济运动受损。 综上所述,线粒体病在临床上虽然属于少见病,但是其临床表型多样,诊断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该女性患者为线粒体基因m.8363G>A突变所致罕见表现,要想正确诊治,难度更大。在临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出现视力和听力下降、容易疲乏、肌肉疼痛等表现,应考虑线粒体病的可能。由于该病的遗传方式为线粒体遗传,故即使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结果无异常也不能排除,也应进行线粒体基因组检测。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