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毒蛇咬伤的诊断与治疗 |
|
毒蛇咬伤的诊断与治疗 □李正波 在豫南地区,毒蛇咬伤以短尾蝮蛇咬伤为主。人体被其咬伤后多出现患肢高度肿胀伴(或不伴)伤处局部淤血青紫,伤口周围出现迟发型小水疱。咬伤时间越久,治疗越滞后,患肢肿胀及淤血青紫越严重,后期治疗时间延长,而且有的蛇毒还含有神经毒素,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视觉问题,看东西出现复视或重影现象。因此,短尾蝮蛇咬伤对人体的伤害还是比较大的。 蛇咬伤后的症状体征 诊断毒蛇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 1.是否为毒蛇咬伤:主要靠特殊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个~4个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有麻木感,局部有水疱或血疱,全身症状也较明显,少数患者会出现复视。无毒蛇咬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全身症状较轻或者无。 2.被哪一种毒蛇咬伤: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表现、牙距及牙痕形态,可进一步判断毒蛇的种类。例如,被眼镜蛇咬伤后,病人的瞳孔常常缩小;被蝰蛇咬伤后,病人可在半小时内出现血尿;被蝮蛇咬伤后,患肢可出现淤血肿胀,偶尔有复视现象。 蛇咬伤的诊断 如果伤口有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1.毒蛇和无毒蛇咬伤的鉴别(见下表)。 2.与蜂蜇伤鉴别。 蜂毒的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等,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蜇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性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或过敏性休克等,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治疗 1.阻止毒液吸收:病人被毒蛇咬伤后,蛇毒在3分钟~5分钟就迅速进入人体内,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毒液的吸收。 (1)火烧法:蛇毒的主要成分是一些蛋白质和多肽酶。蛋白质和多肽酶遇到酸碱电解质和高温均可变性。变性后,蛇毒的毒性就消失了。在野外,紧急情况下,用火烧伤口,是最简易和最有效的急救方法。 (2)冰敷法:有条件时可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摄氏度~7摄氏度的水中,3小时~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小时~36小时即可。不过,在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病人全身的保暖。 (3)伤肢制动: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再把病人送往医疗场所,必要时可给予适量镇静剂,使病人保持安静。 (4)绑扎法对短尾蝮蛇咬伤后阻止毒液吸收的效果不好。这是因为绑扎后,会发生以下现象: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蛇毒中的蛋白水解酶、透明质酸酶及出血凝血毒素综合作用,使本来只能选择性地由淋巴吸收的蛇毒,这时可直接进入血管内经血液吸收;蛇毒进入深静脉的回流更快;放松绑扎时可导致大量蛇毒对内脏器官的突然冲击,所以绑扎法对短尾蝮蛇咬伤后阻滞毒液吸收效果差,有时由于对患肢绑扎过紧且时间过长,还可导致肢端坏死的发生。 2.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对存留在伤口局部的蛇毒,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排出或遭到破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嘴吮吸,每吸一次后要用清水漱口,当然吮吸者口腔黏膜及唇部应无溃破之处,也可用拔火罐或者三棱针联合负压吸引器排毒等方法,吸出伤口内的蛇毒、皮下渗出的组织液、不凝血及凝血块等,效果令人满意。 3.抑制蛇毒作用: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蛇药片和静脉应用抗蝮蛇毒血清及抗组胺类药物,达到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腹蛇毒血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4.全身支持疗法:短尾蝮蛇咬伤后的第1日~第3日,患者病情较重,中毒症状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及肌肉溶解坏死,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因此,积极的全身治疗及纠正主要脏器的功能异常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供职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
|
|